【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張寶峰北京報道)由魯迅美術學院與瀋陽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的《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新書發佈會、艾敬雕塑作品《艾的祈禱》落戶瀋陽莫子山雕塑公園以及瀋陽廣電傳媒文化博物館「艾敬空間」啟動儀式近日同時舉行。
一年前的10月27日,艾敬在家鄉瀋陽中國工業博物館舉辦個人藝術展「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展期三個月,展出作品有架上繪畫、大型裝置及雕塑。一年後的今天,艾敬攜新書《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再次回家,這一次她帶着對展覽的總結,帶着對親人們的問候。
畫冊《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由活字國際以及中華書局(香港)共同編輯出版。全書中英雙語,五萬字,二百餘幅彩圖,是艾敬同名展覽的完整紙上呈現。內容包括艾敬個人藝術筆記、中外學者評論文章,展覽作品和現場圖片,是一本達300頁的印製精美的畫冊。艾敬在書的第一頁寫到:「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同展覽一樣,這是艾敬獻給母親和家鄉的又一份沉甸而溫暖的禮物。
《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中還收錄了策展人、藝術批評家朱青生先生、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榮譽院長米歇爾·波德松先生、美國藝術評論家理乍得·懷恩先生及四川美術學院何桂彥教授等人對本次展覽的評論文章,以及海內外二十多位藝術家、史論家、評論家參與的「20世紀的工業文明與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文字紀要。
艾敬回家鄉的第二個重要事情是捐獻雕塑作品《艾的祈禱》落戶莫子山雕塑公園。莫子山雕塑公園以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倡導的「百年雕塑」為理念,匯聚了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師生優秀作品及海內外知名藝術家作品,讓富有生命力的雕塑作品與城市共融。
雕塑作品《艾的祈禱》高4.4米,採用耐候鋼鑄造。作品有多層涵義:東西方的人們儘管文化和信仰不同,但都是用雙手合十的手勢從心發出祈禱與祝福,艾敬以此創作表達對產業工人以及工匠精神的敬意與謳歌,同時她認為手是藝術家最為信賴和依賴的身體重要部分,對於雙手製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要懷有敬畏之心,要堅信我們的雙手可以創造未來。
做為本次的主辦方之一,瀋陽廣播電視台、瀋陽廣電傳媒文化博物館特地為藝術家艾敬建立的「艾敬空間」經過縝密的籌劃及辛苦的工作,即將對外開放。「艾敬空間」將展出藝術家艾敬音樂藝術生涯中的重要私人物品,其中包括一把七十年代初出品的馬丁牌吉他,拍攝《我的1997》封面照片時的西裝外套,《我的1997》和《大趨勢》盒式磁帶,磁帶收錄了由艾敬在1988年錄製的《瀋陽啊我的故鄉》等音樂作品。
藝術家、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東北大學副校長孫雷,東北大學教授王秋菊,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鮑海寧,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洪濤,藝術家、魯迅美術學院教授王易罡,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李林,以及多位魯迅美術學院的藝術家,瀋陽廣播電視台台長馬麗,著名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798零藝術中心館長李莫唯,七星集團總裁、798文化股份公司董事長王彥伶,愛慕美術館名譽館長潘建宏,收藏家張子群等嘉賓齊聚瀋陽,出席艾敬活動。
艾敬,瀋陽人,十七歲離開家鄉瀋陽,1990年代初以一曲《我的1997》風靡亞洲歌壇,創下華語唱片銷售紀錄,她的那首《流浪的燕子》曾經深入人心,低吟淺唱出一個人漂泊異鄉的孤寂以及追尋理想的錚錚信念。十幾年過去,艾敬讓人意外地以當代藝術家身份重新回歸大眾視野,通過十多年的耕耘與實踐,創作出大量視覺藝術作品。她的繪畫、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在國內外博物館和美術館多次展出,2017年獲美國赫希洪博物館「32位全球頂尖女性藝術家」稱號,期間出版有《艾在旅途》《掙扎》《對話》等多部闡述其創作理念的圖書。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