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俄烏媒體:港人生活在無邊恐懼中

2019-11-16

【文匯網訊】據大公報綜合外媒報道,隨着香港街頭形勢的惡化和暴力升級,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俄語媒體已從最初偏中性化的詞彙和表述,轉向了對負面和暴力行為的認定,「香港大學和學校關閉」、「示威者在地鐵站使用燃燒瓶」,相關文字和圖片報道不斷加深俄語地區媒體受眾對香港暴力示威亂象的了解,有俄媒感慨,香港民眾正生活在無邊恐懼中。

「他們聚集在加油站附近,從那裏獲得他們用於製造燃燒彈的汽油。周邊設置了路障,抗議者稱,一旦警察接近,他們就會投擲燃燒彈。」俄媒《生意人報》11月13日在其《香港示威進入失控狀態》的文章中,描述了香港示威演變為暴力升級,暴徒不擇手段襲擊執法人員的混亂景象。文章引述相關消息稱:「示威者的行為對香港人民的生命構成了嚴重威脅,人們生活在無邊的恐懼中。」

暴徒向紅隧收費亭投擲燃燒彈。美聯社

暴徒向紅隧收費亭投擲燃燒彈。美聯社

迷戀烏「革命」令人費解

藥房門前燃起的熊熊火焰、成群結隊向馬路扔磚塊的蒙面暴徒,以及被暴徒阻停在馬路中心進退兩難的消防車,俄羅斯《獨立報》發布的題為《香港街頭抗議持續──大都市持續五個多月的騷亂仍未平息》的系列圖片報道,直接撕下了所謂香港街頭抗議的文明面紗,展露出了暴力的醜陋與不堪。俄媒《專家》在其《燃燒中的香港》一文中指出,「火車停運了,示威者用路障封鎖了大量公路,他們點燃了又一城商場巨大的聖誕樹……」,「經過五個月的街頭抗議以及示威者與警察之間的衝突,這座城市『正處於滑向深淵的邊緣』」。

俄新社、俄羅斯之春等俄媒,近期大量引用了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在評論有烏克蘭人士前往香港分享廣場革命經驗一事時表示:「他們(指香港示威者)說希望像烏克蘭人一樣生活,看看這多麼有趣。」根據俄新社在報道中引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8年香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4萬美元,同時期烏克蘭這一數據為9000多美元。張漢暉強調說,分離主義者的目標當然不會實現,但他們希望『生活在烏克蘭水平』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其社交媒體上表示,「如果他(指張漢暉大使)定期觀看和閱讀烏克蘭媒體將會覺得更加有趣。烏克蘭人是在認真討論『像新加坡人一樣生活』的前景」。可以為扎哈羅娃的評論做註腳的一條消息是,根據高盛發布的數據,近幾個月來至少有30億美元的投資從香港轉移到了新加坡。

烏媒高度關注香港示威

從今年6月份到現在,輸入關鍵詞「香港」,烏克蘭國家通訊社(以下簡稱:烏通社)網站上共刊載了160餘條涉港稿件,平均下來幾乎每日一條。烏克蘭媒體如此高強度地報道外國一個城市的街頭示威十分罕見。

由於烏通社在香港沒有常駐或特派記者,該通訊社的消息主要援引自《南華早報》、香港電台(RTHK),以及BBC、路透社、法新社、德國之聲等西方媒體。6月份至今烏通社涉港新聞中只有零星幾條原創消息,如8月12日發布的《烏外交部呼籲烏克蘭人不要參加香港的抗議活動》,以及8月16日發布的《香港抗議:尚無烏克蘭公民受傷紀錄》等消息,文中引述烏克蘭外交部領事部門預警性建議稱,大規模抗議活動惡化了香港的安全局勢,導致多個國際航班取消,建議烏克蘭公民考慮到香港目前出現的複雜緊張局勢,限制在香港境內的活動,避免前往擁擠的地方,不參加抗議示威遊行,採取嚴格安全措施和遵守在港居留相關規定。

烏羨慕內地香港發展模式

另一家雖非官方但卻在烏擁有主流媒體地位的《每周鏡報》,也對香港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這家以嚴肅性著稱的媒體在報道香港局勢時,除大量引用外媒的消息外,尤其重視國際問題專家點評以及相關學者撰稿。

《每周鏡報》見報頻度最高的東亞問題專家娜塔莉亞.布德爾斯卡婭在其11月1日發表的《中國龍在香港被燒毀》一文中指出,參與街頭抗議活動的「這一代香港人是在香港回歸之後長大的,他們見證了中國經濟和地緣政治實力的增強」。 同時「截至2018年12月,共有1146家中國內地公司在香港開展業務,總市值達2.6萬億美元」。字裏行間不乏對中國內地和香港投資和營商關係日益密切的肯定與艷羨,相對於2014年廣場革命後的烏克蘭經濟疲軟,百業凋敝,外資觀望不前,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發展幾乎是烏克蘭望塵莫及的樣板。

該作者在研究了香港的街頭示威活動形態後也發現,「示威者設法阻塞道路,圍堵公共交通站點,干擾購物中心工作,使城市功能全部癱瘓」。在研究了高盛等發布的經濟報告數據後她指出,「香港過去五個多月的混亂狀況嚴重破壞了香港的金融體系。由於零售業創紀錄的下降,失業率上升和破產,旅館所有者,小商店和餐館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自從2009年亞洲經濟危機以來,當前香港經濟總體下滑的速度最快」。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