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宋偉)今年七月,因涉嫌財務造假、虛假記載及信披不及時,上市公司獐子島收到證監會一紙處罰,董事長吳厚剛等人擬被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短短四個月後,這家企業再度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同的是,今次扇貝沒有集體「跑路」,而是大規模死亡。目前預計損失高達2.78億元(人民幣,下同),且非正常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圍繞扇貝死亡迷局,儘管官方調查結論尚未公佈,但不少島民和員工認為,這與公司長期以來粗暴的拖網法捕撈或有直接關係。五年間,獐子島三度上演 「黑天鵝」,並將原因盡數歸結於天災。自首次「黑天鵝」事件至今,其市值已蒸發近100億元。22日,獐子島收報2.62元,跌3.68%。
「我想這麼大的海洋沒有人有這個本領,能使扇貝想叫它活就活,想叫它死就死。更何況我們不會、也沒有這個能力,用它來調節我們的利潤。」面對市場質疑,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回應道。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在宣佈扇貝大面積死亡的前兩個月,獐子島進行了一次動產抵押,抵押物正是蝦夷扇貝,數量為8.569億個,當時顯示「狀況良好」,被擔保債權高達1億元。且在回復深交所三季度業績問詢時,獐子島亦明確表示,底播蝦夷扇貝目前不存在減值風險。
董事長:虧損也不會被退市
轉折發生在11月的秋季抽測。獐子島11日晚公告稱,底播扇貝在近期出現大比例死亡,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占80%以上。
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投資者一浪高過一浪的退市吶喊,吳厚剛淡然表示, 這次扇貝大面積、大比例死亡,會形成一部分的減值損失,對今年業績構成一定的影響。「但是處罰退市的這樣一個條件,是有法律法規的。我們即使今年虧了這麼多錢,按照相關的法規,不觸及退市條件。」
吳厚剛說,在連續遭遇三次自然災害後,獐子島在產業、產品結構方面做了主動調整。活品蝦夷扇貝的收入只佔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的6%,毛利佔整個活產品類的10%左右。他甚至豪言道:「即使扇貝絕收了,對我們整個公司的經營業績也構成不了什麼重大打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14日晚,獐子島正式發佈《關於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的公告》,顯示預計損失高達2.78億元,約占截至今年10月末上述底播蝦夷扇貝賬面價值的90%,對公司2019年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獐子島還承認,因非正常死亡情況可能還將持續,部分海域畝產水平尚存在不確定性,具體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金額,還需根據2020年1月的年終盤點結果才能計算確定。
18日,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巡視員李俊表示,赴獐子島的專家組調查結果已經上報。他肯定了扇貝大面積死亡這一說法,但稱死亡原因相對比較複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而,該局辦公室隨後表態,李俊的言論並不能代表官方。
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島的抽測並未安排記者與專家同船,且未提供專家名單,測算結果更是直接發給記者,沒有詳細過程。對此,深交所在21日發出的第三封關注函上,要求獐子島補充本次抽測的參與專家人數、所在單位;死亡率測算方法、依據與測算過程。但截至發稿時,獐子島尚未給出回應。
數據顯示,前三季,獐子島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虧損3400萬元。儘管四季度虧損未有定數,但全年巨虧逾3億已成定局。
地方政府疑補貼保殼
截至三季度,獐子島賬面貨幣資金只有3.82億元,應收票據0.34億元,無短期且無風險可變現資產,但短期借款卻高達20.59億元。公司現金流存在明顯問題,一旦借款方抽貸,恐將面臨違約風險。
然而,就在本次扇貝死亡事件公佈後的第一時間,大連市政府組織金融局、農業農村局、證監局等部門召開會議,聽取吳厚剛所做的秋季抽測及風險應對工作匯報。會議特別提出,要協調好銀行系統、銀保監局,代表政府要求不抽貸、不壓貸,保持獐子島經營穩定。
自2014年首次「扇貝跑路」事件後,其業績呈現一年虧損一年盈利的特點。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政府補貼,自2015年至今年上半年,獐子島已累計獲得地方政府補貼1.39億元。
吳厚剛對此稱,這些補貼有一部分是企業用,但更多是國家需要、產業需要、地區城市發展需要,比例比較大的是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參與建立國際標準及合作以及轉產轉業。「從這個結構上來看,我們幾乎沒有一項是為了增加利潤而獲得政府的補貼,都是先投入而獲得的獎勵性補貼、基礎研發性補貼。」
但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政績,為保殼給企業補貼的情況較為普遍,這一定程度上也變相慫恿了上市公司違規。「獐子島利用了制度漏洞,沒有連續三年虧損退市,重大違法違規退市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尺度。監管部門立案調查,很難認定財務造假,公司業務的特殊性與難核查性,導致即便有疑點,認定造假也很困難。」
島民稱扇貝捕撈「竭澤而漁」
面對外界質疑的破壞性采捕,獐子島方面回應稱,公司的扇貝采捕網具對海底生態影響較小。經采捕後一週年內對不同時間內海底底質指標跟蹤調查,確認經過相應的恢復期,相關指標又可恢復到之前水平。
事實上,這種質疑並非今次才出現,早在去年就有島民向記者反映獐子島在扇貝捕撈上存在「竭澤而漁」的做法。獐子島老員工林某等人直指,扇貝大面積死亡和拖網法捕撈有直接關係。原來是人工潛水撈扇貝,因為效率太低,後來就換成了拖網。「幾百斤的大耙子沉下去,把海底攪個天翻地覆,每拖一次就破壞一次,長年累月下去,扇貝生存的環境越來越惡劣,大面積死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來海底是硬底,拖網篩過後就變軟了,可能外表看不出什麼,但扇貝就會陷在泥沙裡,濾食時就容易被『嗆』死。而且這還會『傳染』,死扇貝的碎殼進到好扇貝裡,也會讓活著的扇貝受傷死亡。」
扇貝采捕船的王姓員工稱,「蝦夷扇貝正常是底播生長三年以上再撈,但因為這兩年投苗少,急需賣出變現,一些底播了一兩年的扇貝都會被采,這也增加了拖網的次數。」
承認變賣資產過度養殖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在回應記者查詢時坦誠,公司2016年確實有靠變賣資產增加利潤。但在他看來,經濟環境差,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調整運營和發展的戰略,適當根據市場節奏處置一些資產,這是正常的經營行為。「我認為這不僅是情理之中的事,最重要的這應該是戰略性決策性的東西,應該這樣做。」
吳厚剛亦承認,獐子島附近海域存在過度養殖的問題。「獐子島2011年擁有300多萬畝海域。在首次遭災受損後放棄70多萬畝,從今年初開始準備再放棄接近120萬畝。
在扇貝大面積死亡未得出最終結論時,獐子島決定暫停蝦夷扇貝規模發展,重回中試和探索階段。「眼下就是要放棄150萬畝的海,關閉蝦夷扇貝增長的風險,同時也可以降低7000萬用海成本,來保證公司的基本安全。」吳厚剛說。
扇貝跑路 風光不再
曾幾何時,獐子島也是公募基金重倉股,2009年底至2014年6月底,持有獐子島的公募基金持股數量占流通股比均超1%,2011年底持股比例更是高達8.67%。但在扇貝「跑路」事件頻現後,公募基金早已敬而遠之。自2017年底以來,獐子島成為公募基金的禁股,持股量為0。
不僅公募基金規避,券商也放棄研究跟蹤。2018年2月6日,信達證券發表題為《再遭「黑天鵝」,扇貝存貨異常或致全年虧損》的研報,並下調獐子島評級至「賣出」。至此之後,再無其它券商參與研究跟蹤。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末,獐子島資產總計34.07億元,存貨和固定資產超過20億,負債29.86億元。若四季度公司主營業務虧損加資產減值超過4.22億元,獐子島淨資產即為負數,將再次面臨退市風險警告。
從首次「黑天鵝」事件至今,獐子島市值已蒸發近100億元。即使如此,不少投資者仍抱著僥倖心理,妄圖「富貴險中求」。然而,一次又一次「割韭菜」,讓一眾散戶接受了血的教訓。
責任編輯: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