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講真丨派錢恐治標不治本 促產業轉型方為長久之計

2020-02-28

文/沐晚

港府公佈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黑暴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夾擊」之下,港府以「全民派錢」之「非常手段」,力求挽回經濟頹勢,提振市民信心。

公平地講,「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均屬偶發事件,政府在此時大手筆「派糖」,實能穩民心、紓民困。但偶發危機事件所暴露出的香港經濟結構問題,才是政府應該著眼長遠給出解決方案的重點部分。

長久以來,香港經濟由金融與地產相關領域壟斷,資本和利益亦都掌握在少數「高端」從業人員手中。與之相對,養活全港15%就業人口的零售、餐飲及住宿等「低端」服務行,其從業者的工資中位數僅僅稍高於1.3萬元(2018年數據)。雪上加霜的是,一旦面臨社會風波或者重大疫情,無生意可做的「低端」服務業從業者「手停口停」,又成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對於此類由行業性質和資源分配之類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現實困境,單純的「全民派錢」,顯然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問題。長遠來看,港府如以「專款專用」的形式,鼓勵更多本地傳統中小企業主動使用科技服務,或許能使「財政赤字」更有意義;而在政策措施層面為創科類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則可能是問題的「治本之策」。

可喜的是,先於政府,一些源於相關行業從業者的「自救」措施,正在使改變發生。

近來有媒體報道,有食肆老闆減少甚至不設實體店,轉而在送餐平台開設虛擬品牌,做外賣生意。不僅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租金成本,還能夠根據顧客點餐大數據,實時調整菜單,最大化利用資源。而外賣平台Deliveroo數據亦顯示,其1月訂單數目按月增加六成,2月首兩個星期亦顯著上升。

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早在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已擲出50億元成立創科基金,銳意發展創科產業。林鄭月娥亦是自上任起便言明要打造創科中心。惟香港創科領域的發展多年來卻一直差強人意。食肆轉向線上平台以「外賣」自救的例子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新冠疫情之下,推動互聯網及創新科技與香港傳統支柱產業的有機結合,轉危為機並非不可為。

2003年沙士疫情催生了內地「網下到網上」的商業模式轉變,成就了阿里巴巴的迅猛發展,2020年的香港,又是誰能夠抓住疫情下的機遇呢?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陳西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