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兩位前特首策劃中的大聯盟,如果還是舊面孔舊方法,沒有新人事新作風,不少人都不看好。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泛黃在內會扯皮,黑暴到街頭攬炒」,反對勢力2020年的策略是:「一鑊熟」和「35加」。反對勢力會參考去年11月的「成功經驗」, 聚焦9月立法會選舉。如果大聯盟仍然走「以選舉為工作重心的政治路線」,本人對前景並不看好。當前要有心理準備,新一屆立法會可能被或明或暗的泛黃黑暴取得42-47席,建制派能動員的席位,或會只剩下23-28席。具體怎麼算出來的?本文於此不論,慢慢會有人做出預估的。
大聯盟要有新面孔,要拼文宣,要走群眾路線,要建立一個民眾聯席的跨界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和特區政府(以及兩辦)保持日常的溝通,對話和互動。大聯盟要能夠看準香港社會的主要問題,帶動民眾全力去解決這些主要問題。要建立全港市民的共識:反對攬炒,維護法紀,群策群力,兩制互動。今後22年,香港的核心問題是:香港這一制如何改善?研究「一國兩制」,過去一直過分聚焦一國與香港的關係,沒有著重研究香港這一制怎樣與時俱進? 香港不少人誤解「五十年不變」是維持極端資本主義和市場依賴主義一成不變,特區政府領導迷信「行之有效」和「政治中立」。由於殖民地統治的高高在上的政務官特有的傲慢情意結,對群眾只有安撫和施恩的心態,而不是服務和照顧的心態,因此種下了脫離群眾的禍根,走上了離地懶政不作為的歧路。
這裡有兩大嚴重失策:一是沒有大力安撫、改造、和提升實際治理香港的骨幹公務員隊伍,沒有重點培養關鍵崗位的領導班子。二是被引導全力投入各級選舉活動,以選票指揮腦袋,沒有充分考慮到97後對治權的爭奪,戰場在哪裡。選票和席位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關鍵是群眾路線,是民心回歸。選舉文化既造成了社會的逐步走向分裂,所謂「建制派」內部,由於利益分配問題,也敗壞了本應對香港全局負責的參政隊伍。沒有從政為民的本心,忘記了過度認可「資本第一」和過度迷信「市場至上」會導致貧富懸殊,不患寡而患不均,由是引發出三大現實問題:一是香港經濟基層活力不斷萎縮,大部分市民生活水平實質下降。二是市民對政府的不滿被引導到遷怒於內地。三是教育,文化,媒體三方面在國民意識和道德教養的失守,導致當前五十歲以下的港人大部分迷失方向。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部勢力早就在不斷干擾,不在話下。但港人始終要從我們內部自身找出病根。如同新冠病毒襲來,我們既沒有疫苗又沒有抗體,大部分市民由於自身免疫力不足,都是「易感人群」,那就早晚會被感染,會不斷有人確診為被感染者。在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內外作用下,香港成了反對派配合國際勢力遏制中國的特佳的活動空間, 以民主的名義,在香港這個一無關鎖開放自由的地方為所欲為。他們可以利用任何機會發起攻擊。特區政府對此既無足夠的警惕,也無應對的經驗,更無制約的決心和反制的措施。
循序解決上述的基本問題,才能夠制定治港的路線圖。單就具體事件論述,不管是釘書健或者是扯皮鏗,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處於危局的香港, 大聯盟最需要的,是一聲吶喊,是尋回香港同舟共濟的靈魂深處的轟鳴。拿出一套辦實事的方針,提出幾個得人心的口號,為民眾做一兩件大事情,或能振聾發聵,扭轉乾坤。我們不需要成千上萬的啦啦隊員,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打贏網絡戰的「火箭軍」。大聯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民眾聯席的大平台,提供全方位合適的,可制敵致勝的,能持久作戰的資源和工具,就像丘吉爾的決戰演講,羅斯福的圍爐夜話,斯大林的鋼鐵洪流。能否做得到?就看兩位前特首。
社會上不可以充斥著兩派意見的對罵。我們要真正能夠提供給港人思考的材料。我們應該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防其所當防。物極必反。近一年來,香港像是經歷一個大講堂,一起上課,齊心思考,全體練兵。如果最後能夠如火鳳凰浴火重生,那就不枉經歷這些破壞和曲折。香港回歸祖國23年了,實踐證明,特區政府在治理香港方面有不足,港人還是要虛心地多聽來自中央的建議。那是祖國,不會害你。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