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陳華元:「平戰結合」提升城市綜合抗疫能力

2020-05-21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鄒珍貴)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原董事長陳華元表示,至2018年底,中國每千人口病床數為6.03張,已提前達到《「十三五」衞生與健康規劃》中2020年最終預期目標。但新冠肺炎疫情警示如何圍繞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對應對能力的更高要求,採取更多未雨綢繆的措施,以便更好應對存在的抗疫設施不足、綜合醫院無法高效收治病例等客觀制約。他建議,採用「平戰結合」建造理念,在規劃、設計、建設階段,提前科學布局,便利於公共衞生事件突發時的功能轉化,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減少發生大型公共衞生事件時的改建、增建工作量,提升城市整體抗疫能力。

新冠疫情爆發後,武漢市內的傳染病醫院與綜合醫院很快達到最大病例收治能力,通過搶建火神山、雷神山2所臨時傳染病醫院,共設置床位2600張,累計收治病人5070人。啟用方艙醫院的數量達到16所,累計收治輕症患者1.2萬餘人,大大提升了收治能力。陳華元表示,「傳染病醫院作為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特別是重大疫情的重要平台,寧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備。」他建議,傳染病醫院、戰時定點收治綜合醫院應盡量選擇在城市交通便捷、城市下風向和河流下游區域的獨立地段,合理設置戰時收治區與平時接診區域的建築間距和空氣流向,在平面布局、功能分區、設備選型、細部構造做法上都儘可能向傳染病醫院傾斜,同時鼓勵「尖專科、強綜合」,最大化提升傳染病醫院的平時綜合服務能力、戰時抗疫服務能力,利於自我造血,維持長效運營,最大化提升空間、設備、設施等的「平戰」協調利用率,利於「平戰」高速轉化,做到平戰應用兩不誤。

陳華元續稱,在大型綜合性服務醫院、傳染病醫院的建造規劃中,應預留合理的建設用地,為戰時增建應急抗疫設施預先做好水電、排污、防滲等地下基礎設施的設計與施工,平時可作為景觀性草坪、停車場等其他用途。同時建立應急抗疫設施、增建物資常態化儲備機制,完善傳染病應急醫院的建設技術及標準,加強模塊化、標準化、裝配式建造研發,實現戰時集成高效建造,戰後能廣泛周轉使用。同時,智慧醫院建設可以有效提升醫療設施現代化水平,機械人、智能設備在易感染環境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減少醫患接觸,提高抗疫醫療效率。借鑒本次疫情期間改造方艙醫院的成功經驗,在城市規劃中建造類似人防工程的公共設施,使其在布局、通風、排污、能源等具備快速改建成方艙醫院的特點,實現「平戰」通用。同時對許多位於市中心、城中村且通風弱、排污差,容易成為防疫抗疫痛點的老舊農貿市場等進行更新改造,使其滿足衞生健康條件,以期「平戰」時都能有效杜絕疫源。

責任編輯:Iris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