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6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即時新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四場戰爭與薩達姆之死


http://news.wenweipo.com   [2006-12-31]

 2006年即將結束時,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在巴格達一處伊陸軍基地內被處以絞刑,時年69歲。

 當政24年,四場戰爭改變了伊拉克,也決定了薩達姆的命運。

 兩伊戰爭埋下「禍根」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軍隊進入伊朗境內,兩伊戰爭爆發。

 薩達姆發動戰爭的動機之一很簡單:確立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地位,並成為中東霸主。但出乎薩達姆意料,儘管得到美國、英國、法國等支持,這場慘烈的戰爭還是持續了8年,薩達姆最終未能打敗伊朗。

 戰爭期間,薩達姆下令鎮壓北部庫爾德人,數千庫爾德人死在化學毒氣下。薩達姆被捕後面對的第二起審判——「安法勒案」就源於那段歷史。

 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薩達姆的「滑鐵盧」,但為接下來兩場戰爭埋下了伏筆。

 而美國人的鼎力支持,讓薩達姆產生一種錯覺:他可以在這一地區為所欲為。

 入侵科威特自取其辱

 多年戰火令伊拉克經濟凋敝,國力大降。薩達姆轉而求諸鄰國科威特,要求科威特放棄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的借款債權,並敦促科威特提高石油出口價格,以便伊拉克通過高額石油利潤重振國力。

 薩達姆的要求遭到斷然拒絕。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突然入侵科威特,彈丸之國的科威特很快喪失抵抗能力,薩達姆隨後宣佈吞併科威特。

 此舉震驚國際社會,美國再也無法坐視越來越桀驁不馴的薩達姆試圖控制中東石油的野心。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沙漠風暴」攻勢,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

 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寵兒」的薩達姆一躍成為美國的敵人。薩達姆與美國的恩怨從此進入對決階段。「偉大的決戰,戰爭中的戰爭開始了,」薩達姆當天通過伊拉克電台喊話說。

 伊拉克軍隊很快被趕出科威特,但在聯合國制裁和國內動盪中,薩達姆政權還是生存下來。

 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南部什葉派民眾趁機揭竿而起,但遭到薩達姆鎮壓。薩達姆被送上絞刑架的「杜賈爾村」案正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布什「反恐」終結薩達姆

 薩達姆已經成為美國的「眼中釘」。2001年9月11日,大規模恐怖活動襲擊美國本土。美國總統喬治·布什隨後提出「反恐戰爭」的概念,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終於把薩達姆重新納入射程。

 1990年4月,薩達姆曾暗示,伊拉克秘密擁有「超級武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用「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這成為美國後來指控「薩達姆恐怖威脅」的口實。

 當然,大量事實證明,伊拉克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對中東能源和地緣政治利益有「新思維」的布什政府這回下了決心要推翻薩達姆政權。2003年3月20日,美軍發起「沙漠盾牌」攻勢,薩達姆的軍隊很快被擊潰。

 2003年4月9日,薩達姆在首都巴格達的巨型塑像被美軍士兵套上繩索,拉倒在地。12月13日,薩達姆在家鄉提克里特的一個地洞中被美軍抓獲,等待薩達姆的是牢籠和被告席。

 兩伊戰爭中的「杜賈爾村案」和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安法勒案」成為置薩達姆於死地的最「保險」案件。

 2006年12月30日晨,薩達姆的脖子再次被套上繩索,不過這次是活人的脖子。腳下的金屬板倏然打開,強人薩達姆走到生命終點。

 薩達姆被處死後,曾經躊躇滿志的布什總統承認,暴力不會因此在伊拉克消失。(來源:新華網)

  相關「即時國際」新聞
印稱明年初發射返回式太空艙    [31日 22:50]
肯尼亞暴發裂谷熱 50人死亡    [31日 22:02]
曼谷發生15起爆炸 多人受傷    [31日 21:53]
潘基文明日起開始秘書長任期    [31日 20:31]
國際社會對處決薩氏反應不一    [31日 19:39]
印尼沉船生還人數升至177人    [31日 18:10]
伊法官稱薩翁臨刑前與看守舌戰    [31日 16:58]
塔利班號召將外國軍隊趕出    [31日 14:28]
122人在印尼沉船事故中生還    [31日 14:02]
國際社會對處死薩達姆的反應    [31日 14:01]
薩達姆被葬在其出生地奧賈村    [31日 13:22]
俄擬發射航天器搜索外星球文明    [31日 12:33]
律師懷疑薩達姆在受刑前遭虐待    [31日 12:30]
歷史最悠久報紙將停止發行    [31日 12:21]
薩爾瓦多發生5.8級地震    [31日 11:07]
古巴慶祝革命勝利48週年    [31日 11:04]
朝稱美對朝空中偵察兩千多次    [31日 11:01]
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明年訪华    [31日 09:42]
薩達姆語錄集:"我不會哭"    [31日 09:41]
伊總理籲薩達姆支持者放棄敵視    [31日 09:4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即時新聞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最新網絡雜誌
第54期:奧運週年紀
最新調查
青葵公路日前發生1死3傷嚴重車禍,意外中身亡的的士司機年齡高達76歲,暴露了本港高齡司機的駕駛安全問題,您認為當局是否應研究對職業司機引入年齡限制?
生命可貴,為了全體市民的利益,應該限制
老有所為,年齡不應做為衡量指標,不應限制
幾宗事件純屬偶然,限制與否都無所謂

 [查看結果]
焦點調查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