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即將結束時,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在巴格達一處伊陸軍基地內被處以絞刑,時年69歲。
當政24年,四場戰爭改變了伊拉克,也決定了薩達姆的命運。
兩伊戰爭埋下「禍根」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軍隊進入伊朗境內,兩伊戰爭爆發。
薩達姆發動戰爭的動機之一很簡單:確立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地位,並成為中東霸主。但出乎薩達姆意料,儘管得到美國、英國、法國等支持,這場慘烈的戰爭還是持續了8年,薩達姆最終未能打敗伊朗。
戰爭期間,薩達姆下令鎮壓北部庫爾德人,數千庫爾德人死在化學毒氣下。薩達姆被捕後面對的第二起審判——「安法勒案」就源於那段歷史。
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薩達姆的「滑鐵盧」,但為接下來兩場戰爭埋下了伏筆。
而美國人的鼎力支持,讓薩達姆產生一種錯覺:他可以在這一地區為所欲為。
入侵科威特自取其辱
多年戰火令伊拉克經濟凋敝,國力大降。薩達姆轉而求諸鄰國科威特,要求科威特放棄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的借款債權,並敦促科威特提高石油出口價格,以便伊拉克通過高額石油利潤重振國力。
薩達姆的要求遭到斷然拒絕。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突然入侵科威特,彈丸之國的科威特很快喪失抵抗能力,薩達姆隨後宣佈吞併科威特。
此舉震驚國際社會,美國再也無法坐視越來越桀驁不馴的薩達姆試圖控制中東石油的野心。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沙漠風暴」攻勢,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
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寵兒」的薩達姆一躍成為美國的敵人。薩達姆與美國的恩怨從此進入對決階段。「偉大的決戰,戰爭中的戰爭開始了,」薩達姆當天通過伊拉克電台喊話說。
伊拉克軍隊很快被趕出科威特,但在聯合國制裁和國內動盪中,薩達姆政權還是生存下來。
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南部什葉派民眾趁機揭竿而起,但遭到薩達姆鎮壓。薩達姆被送上絞刑架的「杜賈爾村」案正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布什「反恐」終結薩達姆
薩達姆已經成為美國的「眼中釘」。2001年9月11日,大規模恐怖活動襲擊美國本土。美國總統喬治·布什隨後提出「反恐戰爭」的概念,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終於把薩達姆重新納入射程。
1990年4月,薩達姆曾暗示,伊拉克秘密擁有「超級武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用「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這成為美國後來指控「薩達姆恐怖威脅」的口實。
當然,大量事實證明,伊拉克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對中東能源和地緣政治利益有「新思維」的布什政府這回下了決心要推翻薩達姆政權。2003年3月20日,美軍發起「沙漠盾牌」攻勢,薩達姆的軍隊很快被擊潰。
2003年4月9日,薩達姆在首都巴格達的巨型塑像被美軍士兵套上繩索,拉倒在地。12月13日,薩達姆在家鄉提克里特的一個地洞中被美軍抓獲,等待薩達姆的是牢籠和被告席。
兩伊戰爭中的「杜賈爾村案」和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安法勒案」成為置薩達姆於死地的最「保險」案件。
2006年12月30日晨,薩達姆的脖子再次被套上繩索,不過這次是活人的脖子。腳下的金屬板倏然打開,強人薩達姆走到生命終點。
薩達姆被處死後,曾經躊躇滿志的布什總統承認,暴力不會因此在伊拉克消失。(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