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今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馬鈴薯年」,這對秘魯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
秘魯是馬鈴薯的故鄉。有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所有的馬鈴薯品種都可追溯到秘魯南部的一個野生品種。7000多年前,那裡的人率先改良野生馬鈴薯品種,使之成為地球上最早人工種植的馬鈴薯。此後,人們又將種植的和野生的馬鈴薯雜交,培育出了許多新品種。
馬鈴薯是秘魯的驕傲,在秘魯據說有3500多種馬鈴薯。但在秘魯去年22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總額中,創收的主力是蘆筍、辣椒等。有專家認為,如果能出口更多的馬鈴薯,生活在高原上的秘魯窮苦人就找到了一條脫貧之路,因為,比普通白馬鈴薯更美味的黃馬鈴薯就種植在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帶,世界美食家們認為這種馬鈴薯最適宜做土豆泥。
然而,目前,秘魯的馬鈴薯年產量為330萬噸,不到世界總產量的1%。秘魯安第斯農業學專家塔比亞將此歸咎於基礎設施的落後。秘魯52%的耕地位於平均海拔2500米的山區,現有的水利設施根本無法保障農業灌溉的需要。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交通狀況也十分落後,至今仍採用馬、驢等牲畜作運輸工具,農作物收穫後無法及時運出。另外,馬鈴薯價格太低,肥料價格卻在上漲,這也是人們種植馬鈴薯熱情不高的原因。
在當前全球糧食價格普遍上揚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大、做好馬鈴薯市場就成了秘魯人關心的問題。秘魯政府首先擔負起了推廣的重任,強調秘魯的馬鈴薯富含維生素和氨基酸。政府還向180萬種植馬鈴薯的農民提供技術支持,積極幫他們尋找市場。
除此之外,秘魯政府還千方百計培養人們對馬鈴薯的感情。有調查顯示,秘魯人食用的更多是大米和麵包,而不是馬鈴薯。當地一些快餐店甚至進口冷凍炸薯條。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秘魯政府推行一項為貧困家庭免費提供早餐的計劃,其中,早餐麵包是用馬鈴薯粉和進口小麥粉混合做成的。此外,政府還要求軍隊、醫院和監獄推廣食用印第安人傳統的冷凍土豆,這種土豆經油炸後,配上簡單的奶酪,將逐漸取代三明治擺上秘魯人的餐桌。
總部位於首都利馬的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除了召集各國科學家進行改良馬鈴薯品種的研究外,還肩負著馬鈴薯的市場推廣職責。從今年2月開始,政府和該中心聯合舉辦了馬鈴薯國際展覽。在展會上,除了一個巨大的馬鈴薯橡膠模型外,一些頂級廚師還現場展示了如何把馬鈴薯做成可口的佳餚。
3月12日,《華盛頓郵報》發表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撰寫的文章《飢餓的新面孔》。文中寫道,近6個月來,玉米、小麥和大米等穀物的價格上漲了50%,這可能使世界上數百萬人面臨食物短缺的威脅,造成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其貌不揚的馬鈴薯因適應性強、種植容易、食用簡單,完全可以為緩解糧食危機、保證食品安全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貢獻力量。千萬不要小看其貌不揚的馬鈴薯,歐美學者認為,在西方社會歷史中,它的重要性不亞於汽車和鐵路,因為正是馬鈴薯,讓很多國家擺脫了饑荒之危。從這個角度講,秘魯大力推廣馬鈴薯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