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這就像伏地魔。你以為他已經消亡了,但他又浮出水面。他就像一團陰暗的影子,拒絕被摧毀。」這樣的形容,對於次貸危機來說,似乎很合適。
雷曼兄弟倒了。這家有著158年歷史,歷經了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9·11」襲擊和一次收購,一直屹立不倒,曾被紐約大學金融教授羅伊·史密斯形容為「有19條命的貓」的公司,最終倒在了自己對次貸危機的誤判上。
這一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破產案,不僅再次佐證了次貸危機遠未結束的判斷,更給全球金融市場投下了巨大陰影。
就在人們認為可以稍加喘息的時候,9月21日,美聯儲突然宣佈,已經批准了僅存的兩家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要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尋求轉變身份,反映出當前美國金融危機中又一個劇烈的變化。
在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恐慌時刻之後,華爾街權力體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全球金融市場什麼時候能看到希望?動盪的世界經濟會走向何方?這些再次成為人們深度關注的問題。
「世界金融體系下方的地質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美國騎士資本集團常務董事彼得·肯尼說,「一個世界金融新秩序將由此誕生……但這是一個難看、痛苦的過程。」也許,他是對的。
人們一度以為已經經歷了最壞的一幕——截至2008年8月6日,美國金融企業宣佈的損失已達2500億美元。損失由次貸蔓延到優質房貸,美國第五大證券交易商貝爾斯登轟然垮臺,英國百年老號北巖銀行被迫收歸國有……
但事實上,更壞的正在上演。
繼9月「兩房」因股價急跌而被美國政府接管後,美國金融市場再次被投下「重磅核彈」:9月15日,由於深受次貸重創,擁有158年輝煌歷史的國際投行大腕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佈申請破產保護,同時陷入金融困境的美林集團賣身美國銀行,國際兩大頂尖級投行一夜之間忽然要消亡了。
不僅如此,次貸多米諾骨牌仍在向前傳導。緊隨雷曼之後,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遭美國政府注資並接管;美國最大存款機構華盛頓互惠銀行也陷入財政危機;9月21日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突然宣佈,該委員會已經批准了美國金融危機後至今倖存的最後兩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要求……可以說雷曼風暴終結了華爾街神話,粉碎了美國金融神壇。
雷曼之死
致雷曼於死地的,是去年開始爆發的次貸危機。早在1999年,雷曼就用賬面資產做抵押大量借貸,再將借來的資金貸給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或者購買房貸資產,再打包發行給投資者,將槓桿機制發揮到極致,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其中又以次級貸款為主)如日中天。
從2003年到2007年,雷曼的利潤達到了160億美元,特別是在美國房地產泡沫高峰時期的2005年,雷曼的營業收入達到320億美元,利潤32億美元。2004年,雷曼收購了BNC房貸公司,以便能有持續不斷的次級房貸以打包成債券出賣。雷曼還收購了Aurora貸款公司,該貸款公司發放Alt-A房屋貸款(質量介於次級貸款和優質貸款之間)。僅2007年上半年,Aurora貸款公司就每月放貸30億美元。
次貸危機爆發前,雷曼成為華爾街打包發行房貸債券最多的投行,自身也積累了850億美元的房貸資產,比摩根士丹利高出44%。然而,這些「財富」在次貸危機出現後成為雷曼手中賣不出去的資產。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蔓延,雷曼受到重創。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一季度,雷曼的減計高達100億美元。
次貸危機的巨大破壞力,迫使雷曼開始自救。在2008年2月結束的雷曼第一財季中,雷曼賣掉了五分之一的槓桿貸款,同時用公司的資產作抵押,大量借貸現金為客戶交易其他固定收益產品,豪賭一把期冀擺脫險境。然而,美國房產價格的急劇下跌,使得這一努力不但沒有改善雷曼的狀況,反而讓雷曼雪上加霜。
2008年第一財季,雷曼發佈了贏利4.89億美元的報告,然而這只不過是在玩財務包裝罷了。雷曼在第二個財季變賣了1470億美元的資產,又使得雷曼承受巨大的賬面損失。同時,雷曼房貸資產有一半投在商業房貸和商業樓宇,而這些資產在2008年卻均被大量減計。除了對資產進行處置外,雷曼還連續多次進行大規模裁員來壓縮開支。自2007年6月以來,雷曼公司已經實施了四次裁員計劃,已經解雇超過6000名員工。
即便如此,雷曼仍然回天乏力。從2008年6月30日開始先後傳出巴克萊銀行、太平洋投資公司、韓國產業銀行、美國銀行等機構將收購雷曼的消息。然而,這些收購方由於美國政府的不救助政策,最終都選擇了放棄雷曼。
9月10日公佈的財報顯示,雷曼今年第二財季損失39億美元,是它成立158年來單季度蒙受的最慘重損失。9月14日晚間,雷曼不得不宣佈計劃破產清算。受雷曼宣佈申請破產保護影響,雷曼股價重挫95%,報收0.19美元。
由於雷曼與國際投行、券商、對衝基金,甚至保險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業務聯繫,其破產迅即引發了全球股災。9月15日當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94.04點,至11327.95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16.26點,至1235.44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了57.22點,至2204.05點。紐約股市道瓊斯30種工業平均指數暴跌500多點,創下2001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英法股市大幅下挫,次日開盤的香港股市暴跌超過千點,中國上證綜指也一度跌穿了2000點。
目前,瀕臨絕境的雷曼似乎還沒有完全「死亡」,仍然在出售資產自救。根據紐約南區破產法庭9月16日公佈的文件,美國摩根大通公司已向雷曼兄弟公司提供138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繼續開展證券經紀業務。巴克萊銀行16日也同雷曼兄弟達成協議,收購後者的美國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業務,同時多達9000名的雷曼員工將被英國巴克萊銀行留用。巴克萊購買的是已剝離之後的雷曼北美業務,其中包括人員、產品、品牌名稱、技術和客戶,但不包括申請破產保護前令雷曼陷入絕境的風險交易和債務。
美林與AIG脫險?
在雷曼事件中,美國政府扮演了黑臉的角色,任何的擔保和私下交易都被拒絕,但實際上,美國政府對其他金融機構的救助卻正在展開。
就在雷曼申請破產保護的時候,美林集團在政府監管部門的壓力下,於48小時之內迅速同美國銀行達成並購事宜,後者以440億美元收購前者。
9月16日,由於嚴重虧損,3大評級機構接連調低全球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的評級。如果當天未能籌集足夠資本,AIG將難逃倒閉厄運。當晚,美聯儲宣佈,在美國財政部的全力支持下,美聯儲批准其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聯儲在一份聲明中說,AIG倒閉可能導致借貸成本上升、家庭財富縮水、經濟活動進一步萎縮,給本來已經脆弱的金融市場和經濟造成傷害。作為交換,政府將獲得AIG79.9%的股份。
美林與AIG暫時安全了,但在這場被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面臨生死存亡問題的公司和機構遠不是少數。
拿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來說,為避免破產風險,該銀行正在積極尋找買主。9月17日,華盛頓互惠銀行股東TPG投資公司宣佈,同意該銀行尋求新的資金來源,即便此舉會稀釋TPG股權。TPG5個月前出資70億美元入股華盛頓互惠銀行,根據入股協議,如果華盛頓互惠銀行引入其他主要投資者或被收購,TPG將獲得數億美元的額外補償,TPG放棄了這一權利,從而為收購掃除了障礙。
華盛頓互惠銀行上季度虧損63億美元,預計本季度的次貸相關資產減計額將達45億美元。該銀行預計,到2011年次貸相關損失總額將達190億美元。華盛頓互惠銀行股價一年來已下跌94%。穆迪和標準普爾等評級機構最新把這家銀行的債務等級下調為「垃圾級」。
高盛摩根難以獨善其身
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持續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美國昔日五大投行如今已有三家從世界金融帝國的版圖中被抹去,僅存的高盛與摩根能否為自己建立起堅固的「防波堤」?
國際頭號投行高盛財報顯示:第三季度淨利潤為8.45億美元,合每股收益1.81美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28.5億美元,每股收益6.13美元,相較之下今年第三季度下跌70.35%,是1999年高盛上市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
第三季度高盛的營業額由去年同期的123億美元,下跌至60.4億美元,大幅減少51%。其中,最大的收入來源,包括定息、貨幣和商品業務收益為16億美元,減少六成七。高盛第三季度的證券買賣收益達15.6億美元,下跌五成;投資銀行業務收益為12.9億美元,下跌四成。
此外,高盛在第三季度為槓桿貸款及相關對衝減值2.75億美元,為住宅按揭貸款及證券減值5億美元,並為商業按揭貸款及證券減值3.25億美元。高盛的傳統盈利業務——投行,在今年第三季也顯得疲憊不堪。8月份,高盛完成的全球並購交易量較2007年幾乎下滑了60%。
國際二號投行摩根士丹利9月16日發佈的季報顯示,第三季度實現利潤14.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17日,摩根士丹利股價盤中暴挫43%,收盤時下跌24%,截至當天收盤其市值縮水至241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據稱在與美聯銀行接洽,討論合併可能性。同時還有傳聞說,摩根士丹利正與中國投資公司進行收購談判,擬向中國投資公司出售最高達49%的股份,這是摩根士丹利確保生存、力挽投資者信心暴跌的努力之一。
作為僅存的兩家大型投行之一,摩根士丹利之所以匆忙尋找交易夥伴,是因為市場對其生存能力的擔憂重創了該公司股價與融資能力。與現金充沛的中國投資公司合作,有助於重塑投資者對其業務的信心,並能讓摩根士丹利擁有足夠的資源,在當前的金融動盪中生存下來。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麥晉桁為此遊說美聯儲和財政部批准中資銀行增持大摩股份。
9月19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高層回應中投接洽收購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消息時稱,目前關於中投收購美國金融機構的市場傳聞很多,中投對於海外投資始終堅持審慎的態度,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兩大投行當前資本充足率良好,可以獨立解決面臨的問題。這位高層人士表示,當前美國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恐慌心理蔓延,除非美國政府出手,否則僅靠一家海外金融機構注資無法解決美國金融市場面臨的流動性短缺問題。
面對越發嚴重的金融危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債券的信用違約保護成本大幅上升,無法「獨善其身」。如果這兩大投行想避免破產命運的話,就需要在短時間內採取行動。
他們很快便作出了向美聯儲申請批准轉變身份的決定,並得到了同意。該決定一旦生效,作為銀行控股公司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僅能夠設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吸收存款,還可以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永久享受從美聯儲獲得緊急貸款的權利。
全球金融體系重組開啟
從華爾街接連傳來的消息,似乎在表明一個事實:美國金融體系已經失控,金融市場已經失靈。貝爾斯登倒塌,雷曼兄弟垮臺,美林賣身,AIG告急……美國的金融危機真的來了嗎?
這是一個類似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危機傳導,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次貸危機是如何引火燒身到華爾街投行的:
第一波:引發放貸機構收回房產;第二波:所有非政府債券資信下降;第三波:通過槓桿放大百倍對衝基金;第四波: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倉;第五波:美國及其他國家消費者信心受挫;第六波:套息交易恐慌性結利;第七波:金融機構、投資銀行紛紛落馬……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涵蓋了全球央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領域。
雷曼的破產引發了全球金融大震盪,全球範圍內的金融機構蒙受了超過5000億美元的損失及資產減計。在過去的一年裡,信貸市場震盪已經令全球股市蒸發了11萬億美元。美國金融神壇已然崩塌,世界金融體系面臨重組。
從金融損失的絕對價值來講,這次的情況堪比1929年大蕭條,而且這次的複雜性與危機傳播速度無與倫比。這已導致人們對金融市場失去信心,信心的缺失又可能給投資銀行造成毀滅性打擊。美國的金融體系搖搖欲墜。
美國借了15萬億美元的外債來運行金融市場。如果這些資產貶值10%,美國金融系統長期以來建立起來的公正和優越感將徹底崩潰。有專家認為,對於美國政府而言,解決這個問題的正確辦法是將處境艱難的金融機構國有化、重組或者破產清算,然後重新私有化。這也正是十年前亞洲國家面對金融危機的做法。全球金融體系重組的序幕已經開啟。
9月15、16日,美聯儲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美聯儲同時宣佈,如有需要,已準備好安排進一步的注資操作。美聯儲還擴大了多項現有融資安排的規模和抵押品範圍,為金融機構獲取融資創造便利。此外,為避免華爾街金融危機持續惡化,美國政府正部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救市措施。計劃涉及多項措施,包括成立一個官方信託機構,購買金融機構的按揭壞賬,該計劃估計需動用7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為了緩解危機,扭轉全球金融市場頹勢,各國央行也紛紛行動,救援之手首次搭在了一起。(來源:《環球》雜誌 作者孫飛 系中國國際資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