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美國媒體重奧輕麥,其實也正是民意的反映。畢竟,民意的支持和認可,也是媒體生存的基礎。
這場美國大選的結果,其實從媒體的傾向性來看,早就有一個歸屬了。從支持率來看,奧巴馬只領先麥凱恩8個百分點,但從媒體曝光度和支持率來看,奧巴馬遠勝於麥凱恩。
從歷史上看,大眾媒介在美國選舉中向來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一百多年前,克利夫蘭更是在普利策的《世界報》的支持下入主白宮。如今,美國電視網覆蓋了99%的家庭,廣播電台、報紙、雜誌及互聯網則滲透美國所有的社會階層。事實證明,這些媒體報道的內容及傾向是影響選民的最強有力的因素之一。
在本次大選中,媒體的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奧巴馬之所以能異軍突起,並擁有較大優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媒體的青睞。麥凱恩陣營曾多次抱怨,美國媒體對麥凱恩不公平,比如:受人敬重的《紐約時報》已「百分之一百五十」地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政治週報》系統地彙集麥凱恩失言語錄,就此質疑他是否因年事已高,思維不再清晰;奧巴馬的外交戰略文章得到《紐約時報》重點推薦,但麥凱恩卻遭到《紐約時報》退稿;美國CBS、NBC、ABC三大電視網新聞主播橫跨半個地球跟隨奧巴馬出訪中東,並全面報道,而麥凱恩出訪,許多媒體甚至連記者都沒派……
這一切,都造成了三大後果。一是奧巴馬的形象清晰而正面,許多選民對他瞭如指掌,也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二是奧巴馬的政策主張,較多獲得積極評價,在選民中形成了奧巴馬具有改革精神,有能力改變現狀的印象。三是麥凱恩的一些弱點卻得到「重點宣傳」,使一些中間選民對他產生疑慮。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則是布什政府糟糕的表現,以及麥凱恩對布什政策的追隨。以《紐約時報》對麥凱恩退稿為例,奧巴馬一貫反對伊戰,無論是從伊拉克撤軍、重點關注阿富汗,還是誓言拿下本·拉登的主張,都有民意基礎,也容易得到媒體認同。相反,麥凱恩在伊戰上的一些主張,就令人想起布什的立場,無論是《紐約時報》等媒體,還是求變的選民,都會感到彆扭。
這其實也正是民意的反映。對媒體來說,它一方面需要堅持自己的新聞傳統,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另一方面,也需要照顧民意,很難違背民意而動。畢竟,民意的支持和認可,也是媒體生存的基礎。這就使得美國媒體不可能不帶有傾向性去進行選戰報道。
奧巴馬顯然意識到這點,同時,奧巴馬的許多理念契合了時代心理,而他超脫、自信和親民的姿態,更吸引了那些渴望變革的知識分子、媒體和廣大選民。奧巴馬如此受推崇,不但放大了麥凱恩的不足,淡化了麥凱恩的優點,也影響了大選的走向。(來源:新京報 作者:張國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