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來源:環球網
最近20年來中俄所有武器裝備領域的往來都是遵循上述邏輯,儘管俄方在進入21世紀之前實際上很難發現中方這種系統性的方法的立場。它曾在上世紀50年代客觀存在,當向蘇聯向中國大量提供現代化武器裝備時,嚴格限制自己的盟國獲得當時最為關鍵的技術,這種限制,再加上60年代中國內部大動亂,成為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在蘇聯停止援助後迅速減緩的原因。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準備重走舊路。
對中國來說,航空領域的形勢最為嚴峻。在90年代初中國空軍主要裝備的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裝備,即分別類似蘇聯米格-17和米格-19的殲-5、殲-6,構成了中國前線航空兵的基礎。而且殲-6的量產直到80年代初才結束,比蘇聯同類產品整整晚了20年。此間中國還在生產米格-21的仿製品殲-7,並且向國外市場推銷。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戰鬥機是殲-8,它也是米格-21的縱深發展改型,只是比米格-21更重更大,但是空中機動性能不足。攻擊機群同樣落後,強-5是在米格-19基礎上研製而成的,轟-5和轟-6則分別以伊爾-28和圖-16轟炸機為基礎。俄著名軍事專家馬基延科指出,除了裝備嚴重落後之外,當時中國空軍的另外一個重要缺陷是沒有任何實戰使用經驗,無論是在戰術,還是在戰略層面上,而且飛行人員培訓不理想,基礎設施落後,指揮水平低。無論是朝鮮戰爭,還是越南戰爭,中國空軍都沒有積極參加。中國空軍和整個中國軍隊一樣,戰鬥實力不強,戰備水平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