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耀邦兒媳婦王豫穎5月19日隨中國商業聯合會訪台。(來源:台灣旺報) 【文匯網訊】據台灣《旺報》報道,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兒媳王豫穎5月份訪台,引人注目。訪台期間,王豫穎接受《旺報》專訪,談論對兩岸慈善事業看法,也難得談到她的家庭生活。
王豫穎受訪時強調,做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要瞭解被救濟一方的文化,如此慈善工作才能做得「落地」、做得紮實。也因為堅持慈善事業,一定要做得「落地」(深入),王豫穎這幾年也致力在藏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一躍轉變為保護藏族古文明的文化使者。
王豫穎是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夫人,她目前也是天諾基金會理事長,在大陸素有黃絲帶慈善大使稱譽。談到自己的公公胡耀邦,她說,這些年來她深入大陸中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行善,讓她深刻體會到當年公公致力改革落地的初衷。因為唯有落地,才能聽到基層的聲音,跟人民站在一起。
以下是專訪摘要:
只要行善都應支持
問:你長年從事慈善工作,能不能談談您對大陸首富陳光標高調行善的看法?
答:這是我第二次到台灣,此行訪台,慈濟基金會也邀我前往參訪。我覺得慈善的初衷都是行善,只要出發點是行善,起心發願也是行善,所有的善行,最終都會結成正果。
不過,儘管方向都是善,但要注意文化差異,這就像穿衣服,你穿長衫,我們穿中山裝,雖然都是中華民族,但還是有些文化差異。像我長年在藏區做慈善工作,藏族文化、漢族文化,彼此也有文化差異,如果無法對文化深入瞭解,理解彼此文化差異,慈善工作就不能深入到位,那麼熱情和渴望,就沒法被對接。
對陳光標的善舉,我還是認為只要起心發願是善意,儘管這過程可能因各自不同文化體現方式,引起不同的結果,但最終結果,還是行善,我覺得只要是從事慈善事業,我們都該支持。
與台灣慈濟、「國泰」有交流
問:你提到此行參訪慈濟基金會,能不能談談兩岸慈善事業的不同處?
答:我與慈濟基金會及「國泰」基金會等慈善機構都有交流。上次青海玉樹大地震,我們(指天諾基金會)也提供一些落地的資源,協助慈濟。
大陸2008年核准慈濟基金會在大陸成立,這是兩岸交流很大盛事,通過兩岸彼此相互瞭解及交流,讓慈濟基金會所從事的慈善工作及理念,獲得大陸人民的認同。
慈濟基金會是以救災為主,他們速度快、有效率,也因此每每有重大災難發生時,他們立刻就到。慈濟基金會的慈善事業是以「災」為核心,在救「災」展現的速度及效率,是慈濟的特色。但我們天諾基金會的慈善事業特色是以落地為特色,講究的是將慈善工作深入、紮實到基層,屬循環性、造血型的慈善事業。
例如,天諾基金會在藏族偏遠地區致力的慈善工作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及文化保護。以基礎設施為例,別人可能蓋大醫院,但在深入藏區瞭解後,我們更清楚蓋衛生站這種小基礎設施,更能切合當地的實際需求。
再如,在從事基礎教育設施的慈善工作方面,我們不可能像國家投入很多資源在蓋中心學校,我們選擇是國家或社會資源難以投入、到達的地方。
以藏族村落為例,彼此相隔遙遠,甚至需要翻越兩座雪山,路途遙遠,再加上青康藏高原區天氣不佳,一年有9個月是暴風雪,因此,要讓慈善落地,我們選擇在偏遠村落蓋小學校。
這些小學校有時可能小到只有10幾個學生,大的也不過是40多個,但這讓偏遠山區的藏族小孩,可以不必爬山涉水,冒著暴風雪上課,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因為還未走到學校,已在路途死亡。還有天諾還在藏區做人畜分離飲水。藏族用水來自雪山融雪,但藏族放牧,經常和人的用水混在一起,影響飲水衛生。人畜分離飲水等這種基礎設施,看似微不足道,卻是紮實改善基層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