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涉外收養缺監督 疑存賣嬰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6-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5月23日,來自西班牙的一對夫婦在南昌一賓館大堂和剛領養的女嬰在一起。

 收養「產業化」

 對於兒童收養,從美國到中國,都有中介機構提供「一條龍」的收費服務

 捐贈費,相對於整個領養的花費來說,並不是大頭。

 米高說,他們從準備申請文件起,就開始準備領養的花費。

 2006年2月6日,他們所有的文件都被提交給美國的領養組織「國際兒童希望」。文件經過翻譯後,被送往中國收養中心,接受審核。

 「國際兒童希望」在網站上公佈有一份收養所需過程和費用詳單,領養一個孩子,總計要花2.6萬美元。

 5月20日,「國際兒童希望」發起人張雯說,分佈在美國各州的國際領養組織有上百家,這些收費都是明碼標價,相互間差別不多。對於收養家庭,從美國到中國是「一條龍」的收費服務。

 米高夫婦的資料送進中國收養中心的錄入系統後,即開始等待。今年的4月1日,他們接到了電話,等來了一個健康男孩。

 5月中旬,他們備足了資金來到中國。

 到了中國後,一些地方收養中心或國際領養組織成立的專門旅行社,負責接待米高夫婦這樣的領養家庭。每個家庭在中國的旅行費用約有五六千美元。

 米高說,他們看到一同來中國收養的其他美國夫婦總花費大概也是3萬美元。

 其中,跨國領養中介組織收取費用總計約10300美元。地方福利院收取約5400美元捐贈款。此外,中國收養中心收取文件費和公證費等約950美元。

 收費的,還有辦理手續的職能部門。

 5月23日,通過「國際兒童希望」到中國收養的艾米莉·史密斯說,「我們選擇這個機構,也是因為每一筆錢的明細都很清楚。」

 在不同的領養組織之間,這個價錢大同小異。曾通過華兒領養中心領養一個女兒的伊麗莎白介紹說,他們為收養孩子支付約25000美元。

 據張雯介紹,美國一些大的國際領養組織雖然多為非營利性組織,但每年辦理領養兒童上千名,規模達到一定數量後,其中利潤累計也有數千萬美元。

 缺乏有力監督

 民政部門幾乎包攬了整個涉外收養,集送養人與審核機構於一身

 涉外收養是否在利益驅動下「擴大生產」被廣泛關注。

 為防止福利院逐利舉動,1996年7月,公安部就曾下發通知,明確規定核查被收養兒童出國護照的審批、被收養兒童身份來歷。

 同年8月,司法部向全國各公證處轉發公安部通知,規定凡外國人在華收養中國兒童的,除辦理有關公證外,必須辦理兒童來源公證。公證處應根據調查核實的結果,出具實體性公證書。

 但這些制約性規定,被個別違規的福利院輕鬆化解。

 據《鳳凰週刊》報道,2005年,衡陽6家福利院給買來的嬰兒偽造虛假資料,向當地派出所報案謊稱嬰兒是撿到的,得到派出所開具的棄嬰證明,並順利通過兒童來源公證,取得護照。

 對此,法律界人士指出,這是因為收養過程缺乏有力監督。1996年成立的中國收養中心屬於民政部門,有悖相互制約的法治原則。

 據業內人士透露,1996年中國收養中心成立前,民政部門和司法部門爭奪涉外收養項目。後來中央規定涉外收養統一歸民政部管轄,收養人的公證仍在司法系統做。公證費為每筆500美元。

 依照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棄嬰的監護人只能是民政部門。而民政部門在涉外收養中既是送養人又是登記審核人。目前的收養制度下,民政部門幾乎總攬了整個涉外收養,自己送養自己審查,集送養人與跨國收養的審查機關於一身。

 今年3月,中國收養中心更名為中國福利與領養中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次改名說明中國收養中心逐漸要將重心從涉外收養中抽身。

 一個外國家庭收養中國兒童的流程

 在本國選擇中介機構,準備各種材料→向本國政府部門遞交申請→接受家庭背景調查→獲得批准後進行公證→檔案被送往中國收養中心進行審核→開始等待配對→配對成功後前往中國→到福利院領孩子→到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公證之後辦理護照和簽證。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新二
全國27省區市高考結束 考生很放鬆      [2011-06-09]
考生家長:考不上也不當藥家鑫      [2011-06-09]
「85後」美女飛行員網上走紅      [2011-06-09]
京最老胡同 魯迅故居門牌失蹤      [2011-06-09]
習近平同烏拉圭副總統會談      [2011-06-09]
嫦二今飛離月球軌道 深空測控      [2011-06-09]
薄熙來:政黨關鍵要看黨員質量      [2011-06-09]
湖南對四名拟任职人选任前公示      [2011-06-09]
中國深潛器母船7000米深潛升級      [2011-06-09]
國務院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      [20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