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南科大籌建大事記。 (CFP/圖)
核心團隊
李曉原:普林斯頓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前主任。
李澤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
勵建書:耶魯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前主任。
離去原因
鼓動學生「不參加高考」不是改革
根據合作協議,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曉原、李澤湘、勵建書被邀請為南科大籌建團隊核心成員,從事人才引進、學科架構與課程體系設計、薪酬體系制 定、招生考試等工作。3人於2011年初先後退出,並授權南方週末發表《要改革,不要口號南科大籌建團隊核心人員為何退出與朱清時的合作》文章,闡明與朱 清時在辦學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為樣本分析中國高教改革背後的深層問題:
我國的高考就考試本身來講仍然不失為是一個較為公平的衡量體系。而這對一個社會誠信體系尚沒有健全的社會尤為重要。
在任何國家,統一的高校入學考試制度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的實質在於是否應該用高考成績作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取和評價標準。問題的 實質在於如果不用高考成績作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錄取標準的話,如何才能在這個誠信缺失的社會環境中,從機制、監管和操作上做到錄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 開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的機會得到維護和保障。
我國高考體制由「考試」和「錄取」兩個重要環節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錄取(及其所用標準)」環節。用「錄取」環節的弊端去否定「考試」環節的合理性,或用「考試」環節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試」環節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譁眾取寵。
更為嚴肅和重要的問題是高教改革是一場「改革」而不是「文憑革命」。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辦法和措施來代替(或逐步解決)問 題叢生的現有高考(考試和錄取)制度,而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文憑革命」式的否定現有考試制度和措施,而沒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辦法和措施是對 社會的不負責任、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對高教改革的不負責任。
南科大負責人鼓勵學生「反對參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號和不負責任的煽動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設性的具體建議和做法。
「朱校長也非常難我很同情他」
在至今沒有副校長、諸多行政架構缺失的情況下,朱清時不得不親自處理許多細節事務,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員工的工資
學術團隊遲遲未能組建,也給行政管理團隊帶來了影響。按照朱清時的想法,在這所去行政化的學校裡,應該先有學術團隊,然後再確定管理隊伍。
但在至今沒有副校長、諸多行政架構缺失的情況下,朱清時不得不親自處理許多細節事務,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員工的工資。「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會由校長來直接決定每個員工包括各個部門秘書拿多少錢。」李曉原說。
「朱校長也非常難,我很同情他。」陳應天說。
事實正是如此當幾位教授先後產生去意時,學校頓時陷入幾乎無人可用的狀態。招生複試時,勵建書等教授本因為理念問題表示不參加,但眼看學校就要「出洋相」,他還是前來相助。
朱清時本人,也深感沒有得力團隊的困擾。「我在中科大時,有一個很大的團隊在運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知道自己有責任幹什麼事,不需要領導催促、指示,我出國一個月也沒有問題,學校照樣運轉得很好。」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個人人脈。例如,講授國學課程的魏承思,與他同為南懷瑾弟子。更多的資源則來自中科大請他之前的秘書來從事教務、協助招聘人才,以及請中科大教授來主管物理實驗室。
基於在中科大當了10 年校長的經驗,朱清時認為,自己為南科大選擇的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中科院院士楊叔子近日也向媒體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按照香港科技大學一模一樣辦大學 不可能,因為深圳不是香港。」但質疑者則認為,大學賴以生存的土壤之間的差別當然存在,但對於如何辦學,是可以用科學理性的分析來探討的,國外的經驗、教 育規律是可以借鑒的。以此衡量,南科大辦學中的許多做法已經違背了常識。
事實上,對於南科大為中國高教改革探路的目標,幾乎沒有人會反對,但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已經產生了不小分歧,影響到南科大的籌建工作,並有可能會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走向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