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監管是否存在漏洞
有消息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開展對藥品中塑化劑的檢測排查。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塑化劑依然是個陌生的名詞。
根據公開資料,塑化劑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劑。塑化劑種類多達百餘種,但使用得最普遍的是一群稱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是一個大類,其包含若干種化合物。
鄰苯二甲酸酯在人體和動物體內發揮著類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擾內分泌,使男子精液量和精子數量減少,精子運動能力低下,精子形態異常,嚴重的會導致睪丸癌。也有研究發現,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或類似物質接觸較多的人群中,腫瘤、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其中的女性易發生月經紊亂和自然流產。世界各國對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的使用都有明確的規定。
今年6月1日,衛生部發佈《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第六批)》,其中就包含了17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有DEHP、DINP、DMP、DEP、DPP等等。這就意味著,在此之前,衛生部門並未對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保持足夠重視。
我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規定,DEHP溶出限量標準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則不得添加。
在藥品中,僅有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三種可以用於藥品生產。在我國藥典中,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還出現在藥用輔料目錄中。
然而,在具體的食品、藥品生產中,卻不斷有不同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出現。例如此次葛蘭素史克公司產品中被查出的DIDP,例如在食品中查出的DEHP。
有藥學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還缺少對塑化劑用於藥物的安全性研究,對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具體使用量和檢測方法、標準等,都還沒有相對詳盡的規定,也缺少系統的研究。
6月5日,衛生部在其網站上就台灣地區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消費者關心的問題一一作答。衛生部指出,DEH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其攝入量,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一種主要的增塑劑)污染的問題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但對於具體食用多少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一個典型的例證是,在我國的食品、藥品包裝上,都幾乎看不到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含量。
根據媒體報道,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一項研究發現,在200名市民的血液樣本中,九成九含有「塑化劑」。但由於「塑化劑」未納入香港恆常食物監察計劃內,市民進食後「中招」也不知。
那麼,面對不斷爆出的塑化劑風波,究竟該有怎樣的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