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吁:大陸在南海地位非常不利 兩岸均應正視
據環球網6月5日消息,台灣《旺報》4日發表題為《南海風雲兩岸均應正視》的社評,文中提到,最近南海情勢很不平靜,菲律賓、越南等周邊國家動作頻頻,美國和日本也從旁澆油。南中國海對大陸國家發展、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至關重要,既是未來經濟利益關鍵區域,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稀有土等珍貴資源,是未來經濟發展所必須,也將是新糧食的重要來源地,其戰略位置更是中國蛻變大國後,地緣政治必須掌握的區域,所以大陸已將南海利益列為「核心利益」。
全文摘編如下:
南海對中國重要,對周邊國家同樣重要,所以大陸和東南亞國家及美國在南海的摩擦與衝突原本就很難避免。2002年11月,大陸與東盟各國為了避免衝突,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各方承諾在南海問題上保持自我克制,不單方採取使爭議複雜化、擴大化和影響地區和平穩定的行動。《宣言》簽署以來,南海周邊地區安全形勢總體趨於緩和,但越、菲、馬3國針對西沙、南沙的經濟開發與軍事活動反而大為增強,尤其越南行動最為積極。相對而言,大陸則受制於海軍落後,和其他更優先的國家利益選擇,基本上在南海地區並無作為。近年來,一方面中國己經崛起,另一方面為了強化崛起的趨勢,大陸開始關注南海議題,但此時南海形勢已經非常複雜。
大陸學者總結南海的形勢是:「打不得、談不攏、拖不起」,「打不得」即不能啟戰,否則不論結果如何,「和平崛起」形象破損後將難以彌補,和平發展機遇亦將盡失,所以除非被迫,決不輕言戰爭。「談不攏」指相關國家在領土、領海的爭執上往往採取「不談」的立場,而且領海談判和陸地邊界談判本質上不同,海洋談判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困難更多。談判的方式也存在爭議,加上美國積極介入,形勢更為複雜。談判雖然是必要手段,但僅靠談判很難維護自身利益,所以,除積極爭取談判外,還必須有其他手段搭配使用。「拖不起」即以現行狀態,大陸再不著手處理,未來處境將更為不利、更複雜。
大陸在南海現狀佔有的地位非常不利,南海諸島嶼中,太平島由台灣控制,其他所有島嶼都被越南佔領,大陸僅控制8個「礁」。其次,目前在南海全部1000多口石油鑽井,全數由越南及其他南海國家興建,大陸一口油井都沒有。其三,中國漁民在此海域作業經常被其他國家漁政船驅趕。
由於上述因素,大陸最近在南海地區的態度和作為轉趨積極,大陸主要作為包括5項:
第一,補強「U形線」的法理基礎:強調該線於1947年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公佈,當時國際社會並無異議,周邊東南亞國家也從未提出外交抗議,等同默認「U形線」的存在。前此,清政府曾在1909年派遣海軍到群島考察,並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向世界各國宣告其有效佔領。1946年秋抗戰勝利次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海軍司令部派出兵艦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11月收復永興島,在島上豎起「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12月收復「太平島」,並在島東端立下「南沙群島太平島」碑石。隨後接收人員又到中業島、西月島、南威島,分別在島上立碑為證,站穩國際法立場。
第二,以摩擦體現談判的急迫性:針對南海周邊國家武裝佔有、加速開發、造成事實的作法,大陸以不斷摩擦體現爭議,使談判成為必須,有談判才能找到妥協,對中國而言,至少可以控管損失。
第三,以實力控制摩擦,確保和平解決:中國大陸不斷在南海地區強化硬實力,除了即將部署瓦良格航母外,還大大強化海政船的噸位和武裝能力,使南海地區漁政船的武裝力量足以抗衡周邊國家的海軍,以中駟對上駟,才是和平解決的有力保證。
第四,啟動經濟作為,確保核心利益:包括對南海周邊國家推動漁業、旅遊,以及未來的能源探勘、開發等合作,以經濟手段應對經濟手段。
第五,區別矛盾,逐次解決,樹立典範,擴大效果:南海相關5國6方與大陸各自有重迭利益,解決爭議可以采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模式,矛盾小的、衝突少的國家可以先談,找出解答,形成示範,積累經驗,再擴及其他矛盾尖銳較大的地區,藉此抵消美國介入的複雜和不利。
「現在關鍵是台灣應如何面對?」文章認為,對台灣而言,難處不在「小」,而在「身份」的尷尬。以目前形勢來看,升溫中的衝突可能反而促使各方開始談判,盡快討論出新的行為宣言。屆時,我們如果不能以某種身份參與,台灣的利益就會被排除在外,但身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分子,台灣又必須遵守新的行為宣言,對台灣絕對不公平。為此,台灣精英應放下藍綠之別,誠意協商,形成朝野一致的對策,以便積極介入,維護台灣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