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表示,中國經濟增速連續幾十年保持10%左右,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非常罕見,是中國政府取得的不容否定的成就。人們目前關心的是中國今後向何處去?中國今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中國的巨大成功說明,其政策方略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如果今後中國經濟出現低迷或者進入低速發展階段,對中國政府、中國社會和人民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政府將如何應對可能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中國媒體將起什麼作用等,都是英國(西方)媒體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在與這幾位英國傳媒界資深人士交流時感覺,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西方各界瞭解中國的願望更加迫切。沃爾夫、斯蒂芬等都是歐洲傳媒界的「重量級人物」,其發表的專欄文章,對歐盟及歐洲國家的決策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比起別的西方專家更顯均衡和理性。
與《金融時報》資深媒體人的看法相似,2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也聚焦中國前景,其中提到「中國模式」的獨特性。《經濟學家》稱,中國的經濟現狀讓人喜憂參半,快速發展帶來的高通脹壓力是不爭的事實,但若是看到在1994年,中國的通脹率居然高達27.7%,就該知道中國政府目前的宏觀調控獲得的成效來之不易。其實,對於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中國領導人並不喜歡用「盛世」來描繪,因為人口老齡化、城鄉差距以及中產階級面臨的發展瓶頸,都讓中國的發展變得不輕鬆。但是,中國無法複製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而西方的民主模式也不可能在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中浮現。事實上,中國政府已經在尋找適合自己的「中國模式」。
近年來,西方有不少著作論及「中國模式」。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東亞國家與其表象相反,既不會走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也不會趨向西方的民主制度。西方必須放棄中國會變得比較西化的理想化期望,轉而專注恢復自身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