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羊城晚報6月28日報道,在微博等新媒體上,只要一罵官員及政府常常贏得諸多擁躉,而不管事情的對錯究竟如何;一些惡意傷人案件,只要攻擊對像跟官員沾邊,就被一些人戴上「反抗」的帽子,這樣的加害者也因此被稱為「英雄」;甚至一些已經從改革發展中獲取諸多資源和機會的名人與官員,稍不如意,也開罵洩憤……
據人民論壇雜誌調查顯示,這種動輒開罵的不良情緒在網絡及民間輿論場上傳導與擴散,反映了部分人心底的「怨恨」,這一心理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就會不斷累積、擴散,惡化整個社會心態。
「罵」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凸顯
當前,網絡上及生活中存在一種動不動就「罵」的現象,罵貪官、罵他人、罵體制,這反映了怎樣的公眾情緒與社會心態?67%的受調查者選擇「壓抑」,居首位,遠高於列第二、第三位的「功利」(36%)、「浮躁」(31%)。
專家指出,這一現象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從正面說,能夠罵這罵那,說明了社會的進步,社會主義民主取得了長足發展,每個人都有了表達的自由,這是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從消極方面來說,部分人動輒開罵,不分青紅皂白地「怨恨式批評」,會導致負面「輿論場」不斷擴散,怨氣集結,惡化社會心態,影響社會和諧。
有受訪專家指出,當前網絡輿論與民間輿論相互感染,「罵」的正面效應正不斷被消解,而負面效應卻越來越凸顯,值得高度重視與研究。具有憂患意識者特別指出,當前個別活躍於互聯網、特別是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尤其擅長從具體的事件中總結出「制度的罪惡」或「政府的罪惡」,誤導社會輿論,從而在互聯網上推動了怨恨、以暴抗暴等情緒的傳播。如何化解這類負面心態,成為新時期執政者必須解決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