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負面情緒之所以演變成怨恨心理,很多事件之所以由小事而一發不可收拾,與「一味把心態問題歸咎於百姓」、「出現矛盾不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僅停留在口號與姿態上」不無關係。比如,當群體性事件爆發時,一些領導幹部不去檢查工作疏漏,不去及時發佈信息保持信息公開透明,而是把責任歸咎於「不明真相、別有用心的群眾煽動」;在處理強拆、上訪等事件時,一些領導幹部不用法律維護百姓權益,而是採取截訪、控訪甚至非法拘禁等方式。
「心病還需良藥治」
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需要創新社會管理,您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治理好腐敗、貧富分化等『有形』難題」(80%)、「完善表達機制與利益維護機制,使社會公平、公正」(69%)、「提高社會個體的幸福感和對社會的認同感」(41%)。由此可見,「心病還需良藥治」,科學有效的矛盾調處機制、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是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的最好解藥。
有專家表示,重視社會心態其實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體現,只不過是將保障的領域從物質和文化的層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層面,進一步深化了對民生內涵的認識。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必須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快解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官員貪腐」、「貧富分化」、「房價過高」等問題。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強對社會成員的心理疏導和引導,把個人價值取向和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提升社會個體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