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刊文肯定中國模式 稱其核心為中國制度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7-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6月6日,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戰士在午門廣場展示巨幅黨旗。當日,一面90平方米的巨幅黨旗在北京午門廣場進行展示,並由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收藏。這面黨旗是「沂蒙六姐妹」代表尹淑英、山東擁軍模範紅嫂朱呈鎔、全國擁軍模範賈美榮等親手繡制的,作為向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獻禮送到北京,表達她們對黨的滿腔熱愛與忠誠。

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國家的現代化目標。這個目標植根於中國的歷史文化,植根於人民大眾的理想和追求。新中國成立前,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成為建立新模式、新制度的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後提出的溫飽生活、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都是繼往開來、相互銜接的階段性目標。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以舉國體制解決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問題,興建跨越多個五年計劃的長江三峽、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世紀性工程;組織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和遭受重大災害的地區實行對口支援,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集中優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的執政黨、人民代表大會、政府、政治協商會議、各民主黨派都依法按時實行換屆,而中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藍圖從未中斷,重大政策連續、穩定,政府、社會、企業直至個人都從長期發展中獲得多種利益,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得到最廣泛的認同。

以上這些,既是「中國模式」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制度顯示作用的突出表現。它們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把中國模式與中國制度割裂開來,既不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也不可能正確解釋中國發展的成功原因。縱觀中國歷史特別是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之所以長期停滯、沒有發展,根本原因是反動、落後的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壓迫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社會制度,是這個制度導致了中國不斷遭受外部侵略和內部壓迫,社會長期動亂,民不聊生,國家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證明了消除這些基本因素是中國模式獲得成功的首要選擇,是制度變革和制度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中國模式與中國制度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體現了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適合關係,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重大創新。

各國的發展模式都有顯著的本國特色,同時也來自向外部世界的學習、借鑒。凡是成功的模式,都必定具有開放包容的理念,重視吸取人類不同文明的成果。中國模式既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對外開放帶來的各種文明成果的融合。中國決不拒絕學習外部世界的成功經驗,也從不把自己的模式與制度強加於人。中國模式與中國制度並不是盡善盡美的,而是像其他任何一種模式和制度一樣存在缺點和不足、面對各種內外挑戰,但這是成長中的不足、是歷史進程中的問題。重要的是中國社會有必需的動力和機制,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人民能夠正視問題,堅持推進改革,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建設和諧世界,呼喚各國按照本國國情完善發展模式與制度,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把本國的事情辦好,共同推進人類進步事業。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柏蕓
英資深媒體人肯定「中國模式」 稱其具有不可複製性      [2011-06-27]
內地作家:奧巴馬受中國模式震動      [2011-04-10]
「lianghui」成外媒熱詞 中國模式受關注      [2011-03-03]
原特首顧問葉國華評說中國模式      [2011-03-03]
印媒稱美支持印抗衡中國模式      [2011-04-27]
海洋局談延通報:分析需時間      [2011-07-06]
重慶發生毒氣洩漏 5人死亡      [2011-07-06]
中國高層密集考察調研 十二五以民生開局      [2011-07-06]
渝回應建紅色公園:政府不出錢      [2011-07-06]
日右翼:為保釣可發魚雷震懾中國      [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