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信息「真空」從何而來?
從事故初始的6月4日到發佈事故通報的7月5日,長達一個月之久的信息「真空」讓公眾頗有疑惑。對此,李曉明說:「事故發生後,海洋管理部門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第一時間將監測結果通報了國家應急管理機構、國務院有關管理部門,環渤海的山東、河北、天津、遼寧三省一市人民政府。支持這些部門組織開展相應的應急部署工作。」
王斌則表示,溢油事故的監測、監視,乃至形成結論,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動用各種技術手段對獲得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綜合評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海洋管理部門還遇到了各種因素的制約,例如天氣因素對監測飛機、船舶的影響,以及我國技術水平的制約。
王斌解釋說,根據海洋管理部門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報告溢油事故的一般原則,是在事故發生後一個月左右時間提出一個初步的報告。在這次事件中,海洋管理部門根據事故處理的實際情況,實際上在發佈情況通報的一周之前就已經向社會公眾發出預告,將在7月5日公佈一些初步的調查結論。
「溢油事故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就在現在,我們還有監測人員在海上採集樣本,進行分析評價。我們將要對這次事件進行一個長期持續的評估,今天只是一個初步結論,等我們獲取更進一步全面的結論,或者有新的結果,我們還會向社會及時公佈,請大家放心。」王斌說。
對海洋環境影響難以準確預測
根據國家海洋局通報的情況,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萊19-3油田周邊和西北部海域,造成劣四類海水面積840平方公里,對油田以及周邊海域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損害。
李曉明說,國家海洋局已基本完成了溢油影響範圍、溢油對海水水質、沉積物影響評價工作。本次溢油單日最大分佈面積達到158平方公里,蓬萊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類平均濃度超過歷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濃度達到歷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點附近海洋沉積物樣品有油污附著,個別站點石油類含量是歷史背景值的37.6倍。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長郭明克表示,渤海是一個半封閉性的海域,發生在這裡的環境污染事件,由於海水交換程度較低的緣故,程度會比開放性海域要嚴重。
「雖然已經監測到的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為840平方公里,但這並不代表著這次溢油事故的影響範圍就是這麼大。」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崔文林說,「在事故的處理過程中,只有一部分溢油能夠被回收,還有相當一部分會與海水融合或沉到海底。渤海本身特點帶來的環境脆弱性,使得這次事故的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複雜化,需要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密切監測。」
崔文林同時表示,溢油發生的區域屬於油氣田開發海洋功能區,事故發生時該海域沒有漁民進行漁業捕撈。此外,事故對該海域的交通、船舶運輸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