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不再是崛起中大國的說法在美國一直可以聽到,但比例比較少。馬倫的說法可能是基於他個人的判斷。考慮到他軍人的身份,美國軍方總是傾向於戰略上抬高中國,「追求最好的結果,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另外馬倫這麼說,也有把中國框上的想法,希望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
在外界分析看來,中美在敏感問題上難有重大突破是由兩國的戰略角色「注定」的。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在題為「美中軍事現實」的文章中,用「不發達」一詞來形容中美軍事關係。文章說,儘管中國目前「掙扎著」與鄰國交往,政策決策者至少有一點可以自我安慰:與美國的軍事關係在過去一年顯著改善,雙方目前在多個不同論壇就廣泛問題展開對話,未來關係還將繼續發展。文章同時表示,儘管過去幾個月雙方關係有進展,但長期折磨中美軍事關係的難題一個也沒有克服。期待這些進展為建立廣泛互信奠定穩固基礎是不現實的。大多數中美安全緊張源於國家利益分歧,許多問題沒有多少妥協的空間。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說,中國軍隊現代化的目標就是延伸軍力打擊半徑和覆蓋面,以便有朝一日使美軍的許多武器系統逐漸失去現有的絕對優勢。
對於馬倫強調在南海的存在,越南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但沒有就此進行評論。菲律賓《星報》稱,二戰後取代英國以來,美國海軍一直控制著太平洋以及從南海到馬六甲海峽的所有通道。冷戰期間,這些海域實際上成為「美國之湖」。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軍隊進入菲律賓,南海有可能再次成為「美國之湖」。剛結束訪華的菲律賓外長德爾羅薩裡奧11日稱,他上周與中國外長的會談中,雙方關於南海爭議海域的立場都沒有改變。他表示,菲律賓將堅持把南海爭議提交到聯合國裁決。
「中美能否和平相處是今後5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
「中美能成為真正的戰略夥伴嗎?」俄羅斯《消息報》在中美兩軍走近之際提出這個問題。報道稱,中美關係仍存在許多分歧,美國的隨意性和不可預測性讓中國感到擔憂。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副所長謝爾蓋·盧賈寧表示,中國不可能與美國成為真正的戰略夥伴,因為兩國在亞太地區存在衝突。羅馬尼亞《自由報》的文章稱,美國不可能削弱和放棄在遠東的軍事存在,而中國軍力和自信心的增強也不可逆轉。這種情況下,美方擔心中美軍事摩擦係數增加,因此感到有必要和中國軍方發展更密切的軍事關係,進行更頻繁的軍事溝通,以免發生誤判或擦槍走火。
在外界看來,即使中美兩軍不能成為真正的戰略夥伴,但兩國對話的必要性卻日益提高。《悉尼先驅晨報》9日報道稱,對於任何對國際事務和地緣政治穩定感興趣的人來說,沒有比美中關係更重要的問題了。這是世界格局未來50年如何發展的核心所在,將決定全球經濟的面貌,成功還是失敗,也是多邊外交如何應對從氣候變化到跨國疾病傳播的核心所在。中美關係將定義全球穩定與安全。在未來幾十年,這樣或者那樣的戰爭可能一直伴隨著我們,但要確保地區衝突得到控制,中美兩國就必須和平相處。它們是否能夠這樣做是未來半個世紀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
中國軍事科學院姚雲竹少將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過去20年,中美軍事交流經歷過「六停六走」。阻礙兩軍深化合作主要有三大障礙,一是對台軍售;二是美軍對中國的近海、低空偵察;三是美國限制中美軍事交流的領域,讓中國覺得不平等、不公平。但最根本的難點在於互相怎麼看待對方。中國這次向馬倫的展示是全景式的,希望馬倫對中國軍隊的瞭解是大縱深的,預計兩國軍事交流會進入實質性層面。
金燦榮說,通常在涉及重大利益問題上,讓步並不在美國的選項之內。中美關係是非常難處的關係,一次軍事交流無法承載太多,也不要期待太高。但只要兩軍能夠坐到一塊談,就比互不理睬好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