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資料圖: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與美軍參聯會主席邁克爾馬倫海軍上將在八一大樓共同檢閱我軍三軍儀仗隊。
勞春燕:
您說想看的都看到了,但是外媒有評論說,說其實這一次雖然馬倫看了國產的蘇-27,但其實他真正想看的不是咱們的蘇-27,而是殲-20。
尹卓:
咱們那殲-20,這是還沒有成均的飛機,就是正在研製過程中,飛的僅僅是一個演示驗證機,離真正作為成均的還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而美軍現在像F-22,它已經是五代機,它已經是一個成均到現在已經7、8年的飛機了,所以我們沒讓他看見殲-20,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殲-20還是在研製中的產品。
勞春燕:
所以沒看殲-20是非常正確的事情。
尹卓:
正常,他能夠理解。
勞春燕:
馬倫他到中國來,高先生的分析,他到底想探什麼樣的虛實?他最關注的是哪方面的問題?我們剛剛前方記者也介紹說,他跟我們一線官兵的交流是非常感興趣,問很多問題,您覺得他的關注點是在哪兒?
專家觀點:中美軍事交流實現突破
專家觀點:加深瞭解有助於增進理解
專家觀點:直面分歧有助於縮小分歧
高祖貴:
他最大的關注點他要全方位的來評估和瞭解中國的軍事實力和中國的意圖。而且我們注意到這一次跟以往是有突破的,最大的突破是維度變了。以往如果是更多是在辦公室裡面或者會議場、指揮部裡面,這一次讓你看一線的東西。而且以往是如果是看近態的東西,我這一次我讓你看我的實際的、日常的活動是什麼?官兵的生活是怎麼樣一種狀況?這種東西會讓他感覺到你的深度是夠的。
這種深度夠了之後,他內心的一種感受,這樣的軍力是什麼狀態?我估計他沒說出來,但是他能夠評估,而且經過這樣一個多維的,相當有深度的接觸和瞭解之後,他對中方的中國軍方的一些感觸他會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也許我們這一次也就發生大的變化,但是他慢慢的如果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他確實會改變他一些看法。
我們知道儘管現在我注意到在他們昨天的記者見面會上的時候,雙方的分歧還是比較大的,但這種分歧大,我們不期待他們馬上縮小或者改變。如果直面分歧,我們都把話想說的說出來之後,雙方慢慢的會相互適應。原來我們的分歧在這兒,但是有助於通過下一次。這一次想看的沒給你看,好了,下一次如果關係發展的不錯的話,我們再展示一點兒尺度讓你看到,這樣也許慢慢的相互理解和分歧會縮小,以後至少會有助於加強雙方的理解和認知。
勞春燕:
互信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互相溝通。昨天,尹老師也談到這個問題,所以大家互相得知道對方的戰略意圖到底是什麼?
其實昨天在記者發佈會上的咱們的陳炳德將軍,他也是談到了中國造航母的問題是在回答美聯社記者的時候,他有一個回答,大家一塊兒來看一看。
他說現在關於中國航母的報道已經是很多了。該說的都已經說的差不多了,至於中國會造幾艘航母,中國領導人現在還沒有決定,如果決定了,會先告訴你。就是美聯社的記者。他說,美國有十幾艘航母,而中國一艘都沒有,這跟中國目前國力的發展水平太不相稱了。怎麼來看陳將軍的回應?
專家觀點:西方對中國擁有航母應有心理準備
尹卓:
大概的解讀我們可以說希望西方能夠做好思想準備,中國擁有航母,這是需要一定的思想準備的,因為要有個習慣,因為過去考慮中國的海軍那基本是一個小型潛艇到近岸,最多到近海活動的這麼一支很弱小的海軍,不是一個藍正海軍,叫黃水海軍,那逐步海軍從走向綠水,走向藍水。
現在海軍我們海軍隨著國家利益拓展發展很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意圖已經表現的很清楚了,就是我們是一支防禦性的國防力量,我們的海軍也是防禦性的,我們提倡建立和諧海洋。建立和諧海洋就反對霸權主義的問題,反對海洋的霸權主義,就是海洋是大家公共的,都能夠用,中國海軍也可以使用海洋,通過海洋維護我們的安全利益和我們的海洋的發展利益。
那這裡航母就是必要的一種手段,這是執行我們防禦性國防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這種手段的擁有,當然它標誌著中國海軍質的一個變化。現在雖然我們還沒有擁有,但是希望西方應當習慣於這個。就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裡頭,五個常任理事國只有中國沒有海軍,大家都習以為常,一旦中國擁有海軍,跟大家坐在同一條板凳上說話,同一個水平上說話大家應該習慣。中國作為一個真正的大國走向海洋的舞台上,西方應該習慣。
勞春燕:
所以互相瞭解,然後還要互相理解才行。
尹卓:
比較理解。
勞春燕:
應該說這一次馬倫來華訪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進雙方的互信,我們是用實際行動拿出了誠意,也希望美國方面將來也能夠用實際行動來拿出他們的誠意才能夠增進雙方的互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