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馥銘的「聲音」從「潛水」到「浮出水面」,從最基層直達省委全會的會場,只經歷了短短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他的聲音被「打撈」到省委全會上,成為傾聽「沉沒的聲音」的典型例子。汪洋認為,楊馥銘的這份建議告訴我們,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建設的主體,他們中蘊藏著極大的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我們搞好社會建設的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資源。
一封被「打撈」的公民建議書
今年40歲的楊馥銘是廣州市天河區穗園社區居民,曾做過電視台記者,後來「下海」,與朋友合夥經營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他不是共產黨員,從事的也不是政務類的工作,卻一直保留著當記者時養成的關心時局的職業習慣,對當前「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當他看到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成為廣東各級的中心工作時,頓時產生給省委書記寫信的念頭。
7月4日,楊馥銘向省信訪局發出寫給汪洋書記的一封信,建議組織普通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舉行一次座談會,聽取他們對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建議和意見,讓更多的普通民眾參與社會建設討論,讓「網友熱議」持續升溫到「基層熱議」,大家群策群力,齊聚到加強社會建設的大局中。
收信後,省信訪部門認為,信的內容涉及社會建設,同時省委全會也即將召開,非常具有針對性。於是,省信訪局將這封信報給汪洋。
4天后,他的信通過信訪渠道送到了汪洋書記的手中。
據省信訪局介紹,8日下午,汪洋就作出批示,認為楊馥銘的意見很好,但是召開座談會時間來不及,讓信訪部門抓緊和楊馥銘取得聯繫,請他把書面建議拿過來供決策參考。隨即,省信訪局將情況反饋給楊馥銘。楊馥銘表示,將在7月11日上午把自己前不久深入調研後形成的社會管理建議材料送到省信訪局。
7月11日上午10時左右,楊馥銘的建議書《城市之「基」,轉向何方》通過信訪部門送到汪洋的辦公桌上,那時離下午省委全會開幕只剩幾個小時。汪洋要求有關部門將這份建議書提供給出席省委全會人員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