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東方早報報道,在大多數分析人士眼中,中國首艘航母將最終目標鎖定中國在東亞地區(包括東南亞)的「支配地位」已是共識。2010年1月,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外洩了一份中國海軍報告,與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國正以勢不可擋的速度邁向海上超級大國迥然不同,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的評估提及了當時中國向亞丁灣派遣海軍艦隊的最新動向,並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行動無法表明中國具有發展永久性全球存在的慾望,北京的野心似乎仍然聚焦在東亞地區,必要的時候擁有在遠海保護中國海上利益的能力。」
儘管並非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且即將進行海試的航母是由蘇聯報廢的「瓦良格」號改裝而來,距離真正具有實戰部署能力還有多年的測試和訓練期,但中國即將擁有第一艘航母的消息還是引發了各方對亞太乃至世界地緣政治版圖改變的各種猜疑。
「想像一下一艘中國航母沿著佛羅里達海岸線行駛在(美國)南方,在古巴靠港停留。看上去難以想像,但這一場景可能就在我們不久的將來。」美國保守派報紙《華盛頓時報》在不久前的一篇題為「中國的珍珠港?」的社論中,鼓吹中國海軍很快便會對美國在世界海洋的影響力構成最直接的軍事挑戰,「戰略平衡的改變很快便會降臨……將使得美軍戰略家們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加勒比海明顯地感到不適。」
美軍太平洋總部旗下的亞太安全研究中心中印問題專家莫漢•馬利克(Mohan Malik)認為,第一艘航母發出了中國探索成為擁有全球影響力海上強國的信號,「中國正從東亞大陸強國轉變為全球海上貿易強國。」他還進一步預計,或許很快,中國的「軍事聯盟」及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緬甸港的前沿海軍設施部署會促使印度以尋求在越南、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獲得港口通道作為回應。
「隨著中印海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越發頻繁地展示他們的旗幟,海上競賽勢必要加強。中印海上的敵對狀態可能在2025-2030年之前公開爆發,到時至少一艘中國航母將部署到印度洋,而一艘印度航母則巡弋在太平洋,表面上都是為了保護各自的海上運輸通道。」他向東方早報給出了最為悲觀的預測。
不同於「悲觀派」,加拿大部隊學院海軍戰略專家保羅•T.米切爾(Paul T. Mitchell)教授代表了另一種更中立的觀點,「中國尚未展現出有興趣追逐這類全球政策的跡象。在很多方面,中國都傾向於成為某種保守的角色。」他告訴東方早報,甚至僅僅在地區層面,他覺得一艘航母的出現也無力打破勢力平衡,「在亞太地區,目前已有大約22艘艦艇具有運送有效空中力量的能力」。
英國赫爾大學的中國軍事專家托馬斯•凱恩(Thomas Kane)也告訴東方早報,航母帶來安全困境的概念被誇大了。「戰略思想家科林•格雷(Colin Gray)說過,武器並不製造戰爭。只要中國享受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關係,其海軍走向強大的事實並不可能損害這些關係。如果這些關係惡化了,中國犧牲掉自己的艦隊有什麼好處可言?」
不論如何,中國航母如何融入地區以及國際體系,是擺在眼前一道並非能夠輕易給出答案的外交和軍事論述題。
南海及亞洲國家反彈
中國國防部7月27日首次證實中國正在改建一艘航母后,各方爭論的焦點在於中國將如何使用第一艘航母,以及中國擁有航母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意味著什麼。
今年4月,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曾明確表示不擔心中國航母下海。除了技術上與美軍的差距之外,一艘航母單艦所能帶來的軍事用途也著實有限。反應更為強烈的是一些東南亞國家,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加緊購置潛艇,以加強「海上止入」戰略。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戚建國此前曾明確表示,中國航母不會進入其他國家的領海。
長期觀察中國問題的歐洲學者潘睿凡(Raffaello Pantucci)告訴東方早報,中國造航母的決定與南海問題並非自然相關,「中國測試新航母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其自然發展成全球大國作用的下一步。中國的軍事逐漸呈現出效果,中國的全球利益意味著它當然會認為有必要擁有航空母艦所帶來的軍力投送能力。」他說,但由於「這種變化(航母試水)恰巧發生在中國的海軍行為(在爭端中表現得)被看作越發『好鬥』的情況下,導致人們自然將兩件事聯繫起來,得出一些負面結論」。
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李楠認為,專屬經濟區及領土執法是中國首艘航母的任務之一,因為中國在南海擁有廣泛的領土訴求。「在這些區域有少量的空中力量——甚至僅僅是維持表面的圖景——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優勢。」他告訴東方早報,但李楠認為,一艘航母對於這項任務而言似乎「殺傷力太大」,「中國可能會覺得通過在人道救援、災害救援或其他非戰鬥行動中偶發地使用航母能夠獲益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