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蛟龍探海 中國加入大洋奪寶戰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8-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北京時間8月1日,位於東太平洋的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完成第五次下潛並取得了海水生物和沉積物樣本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船。「向陽紅09」船開始返航。北京時間8月1日,位於東太平洋的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完成第五次下潛並取得了海水生物和沉積物樣本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船。「向陽紅09」船開始返航。

此前「蛟龍」號分別於北京時間7月21日、26日、28日、30日完成了四次下潛試驗。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188米,這不僅是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紀錄,更意味著中國在深海探測能力上有了重大提高,這可使中國深海活動範圍覆蓋世界70%以上的洋底。

按計劃,「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於2012年挑戰7000米的世界深度。7000米意味著潛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

有國外媒體表示,「蛟龍」號下潛5000米,將成為中國在高風險科技領域與美國競爭的標誌性事件。

深海探測剛起步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提出要「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入地經過多年努力均有所斬獲,然而,下海則苦尋無功。

據國家海洋局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發達國家紛紛把石油開發的關注點從陸地轉移到海洋。當時,在我國海洋工程學會成立大會上,專家們就重點討論了如何解決我國海洋鑽井的潛水裝備問題,一些專家開始把目光從潛艇結構研究轉向深海潛水裝備技術研究。專家們的一個共同願望是:中國應該擁有更大深度的載人潛水器。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船舶總公司第702研究所向原國家科委提出了研製6000米級的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建議。但由於多種原因,申請一直未獲批准。

20世紀末,隨著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在國際海底調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對載人深潛器應用需求越來越迫切。2002年4月27日,國家海洋局向科技部報送了《關於啟動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的請示》。同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立項。

2007年9月,經過5年的技術攻關,從方案設計到實施初步設計,再到詳細設計,潛水器本體總設計師組完成了研製工作,載人潛水器組裝完成。2009年8月6日上午9時,載人潛水器1000米級海上試驗隊從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集裝箱碼頭起航。50米級海試是載人潛水器海試的第一潛。

同年10月3日,「蛟龍」號成功搭載3名試航員在我國南海下潛到1109米,完成了規定的性能試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這也是中國邁向深海的一大步。

不過,在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懷陽看來,「我國深海探測尚處於起步階段。」比如,對於深海微生物圈的研究,我國從2005年才開始,而美國已有30年左右的歷史,英、法、日、俄等國家的研究也開展多年。

有意思的是,在去年7月13日的深潛時,「蛟龍號」利用機械手在海底插上了中國國旗;而今年7月30日,「蛟龍號」又用機械手在海底布放了木雕的中國龍。

不過,國外的分析認為,像「神舟」、「嫦娥」、「天宮」等帶著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名字一樣,「蛟龍」成為「雄心勃勃的中國」拓展新領域的又一次成功的標誌,中國進行載人深潛試驗可能是為商業開發海底礦產資源作技術準備。

「尋寶競賽」已開始

在深海,1立方米天然氣水合物可釋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氣,被視為石油、天然氣之後最佳的替代能源。由於其埋藏於海底的岩石中,至今還沒有完美的開採方案。一些發達國家希望在2015年前對其開始進行利用。我國從1999年才開始對「可燃冰」進行實質性的調查研究。

海平面1000米以下的地方被稱作「深海」。對人類而言,那裡漆黑一片,寒冷、寂寞。但那裡卻是海洋最豐富多彩的世界。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至今對深海的瞭解甚至可能還不到1%。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中國已經加入了「大洋奪寶戰」。目前已經探明大洋深處蘊藏著豐富的銅、錳、鎳和鋅等礦產資源,以及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這些正是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所急需的,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大規模開發海底資源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員徐芑南表示,此次海試成功,進一步鞏固了我國載人深潛在全球「第一梯隊」的位置,意味著「蛟龍」號能進入更深的洋底,而深度越大,可以進行的科研範圍就越寬。

比如,海底可燃冰一般分佈深度為2000至3000米,熱液硫化物一般分佈深度為3000至4000米,而錳結核等重要礦產資源則要到5000米深度左右。這大大拓展了「蛟龍」號巡航區域和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徐芑南介紹,對於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講,能否去深海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海洋深處存在著大量的礦產資源,也存在著極端環境下的生物。這些生物及其基因資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經濟價值,是全球海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更為重要的是,廣闊的領海中蘊藏著360多億噸石油資源,其中大多分佈在中深海地區。我國的南海海域還發現了證明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及生物標誌。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曾提出,重視發展多功能、多參數和作業長期化的海洋綜合開發技術,以提高深海作業的綜合技術能力。重點研究開發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大洋金屬礦產資源海底集輸技術、現場高效提取技術和大型海洋工程技術。其中,深海作業技術是海洋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高之國對記者說,「十二五」規劃也指明了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路線圖」——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

為什麼要進行深海探測?解決能源問題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國家海洋局的一份資料顯示,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水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深水是世界油氣的重要接替區。近十年來,人們新發現的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氣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於深海。

目前,國際石油界的普遍共識是,陸上油田尚具潛力的地區僅有中東、中亞等地。而過去30年東、西半球兩個最重大的油田發現均來自海洋。各種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海洋石油資源將是未來原油產量增長的重要來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氣產量和儲量將來自海洋。

全球近十年發現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田已佔60%以上,特別是水深500米至1500米的深海油氣勘探,已成為多數海洋油氣經營者重要戰略資產的組成部分,深水是未來世界能源的主要接替區。近20年中,海洋原油產量在世界總產油量中的比重增加了一倍。

「蛟龍」號創造的新的下潛深度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關注的焦點也大多集中在深海資源的開發和爭奪上。

《第一財經日報》日前從國家海洋局瞭解到,7月19日,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7屆會議期間,理事會核准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中國在西南印度洋獲得1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硫化物專屬勘探礦區。這是國際海底管理局根據2010年《「區域」內多金屬硫化物探礦和勘探規章》核准的第一塊多金屬硫化物礦區,也是我國繼2001年在東北太平洋獲得多金屬結核礦區之後,在國際海底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徐芑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深海是地球上最後未開發的邊疆之一,深海勘探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也為人類管理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和經驗。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杨阳
蛟龍號完成5千米級第5次下潛      [2011-08-02]
蛟龍第5次作業採集到珍貴標本      [2011-08-02]
蛟龍號探秘:艙內上廁所不便      [2011-08-02]
「蛟龍號」進行第五次下潛試驗      [2011-08-01]
蛟龍號在海底布放中國龍木雕      [2011-07-31]
蛟龍號明年將首赴南海進行科考      [2011-07-30]
蛟龍號第三次深潛再創紀錄      [2011-07-28]
外媒聚焦蛟龍號 日再提華威脅      [2011-07-27]
蛟龍號破5千米海深 可達70%海底      [2011-07-26]
蛟龍號海試成功 可達逾7成海底      [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