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身份焦慮——
●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戶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事實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離」
工作了5年,正準備結婚的王志強突然陷入了極大的焦慮:他和女友雖然都在廣州上班,卻都沒有廣州戶口!
沒有戶口,就沒法在當地領結婚證;沒有戶口,就難以申請經適房、廉租房;沒有戶口,將來孩子上學更是難題……
上大學、讀研究生、上班……王志強在這裡生活了12年。猛回頭,他才發現:這座繁華的城市,原本就和他無關!
戶口一度是身份的直接標籤:沒有城鎮戶口,就沒有糧票、布票、油票,就無法在城市生活。改革開放30餘年,戶口已不再承載糧油功能,但是戶口的附加值依然存在;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沒有戶口,生活並不輕鬆:
住房——高房價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戶口人員多被排除在外。而保障房與商品房的差別至少在數十萬、百萬元以上。再加上住房、汽車限購政策的出台,如果沒有當地戶口,兜裡揣著錢,也難以買房、買車。
教育——儘管不少城市對非戶籍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有所鬆動,但是戶口仍承載著較大的教育功能。比如,在北京沒有戶口就難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不用說小學、中學,單清華、北大等在京的招生指標就只能讓外地人羨慕。
社保——按照規定,用人單位要為員工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儘管養老保險關係異地轉接制度已經建立,但由於社保待遇存在地域差異,不同戶籍的社保待遇並沒有實現均等化。
改革開放打破了舊的城鄉結構,人口快速向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表面看,原來的城鄉分割、戶籍分割不明顯了,然而,由於缺乏完整的體制保障,改變城鄉對立、戶籍限制的任務依然艱巨。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戶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由此帶來的「人群排斥」,已經給社會留下深創巨痛,並在事實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離」。
應當承認,近年來,各地正採取措施,努力將公共服務覆蓋到更多外來人口包括農民工群體,可是,無論是藍印戶口,還是「綠卡」、居住證,都沒有實現真正的同城待遇;無論是「新東莞人」、「新深圳人」、「新蘇州人」,這些稱呼還是給不同人群貼上不同的標籤,人群「排斥」現象並未從根本上改變。
生病了該去哪裡住院?孩子能不能正常入學?年老後能不能領到養老金……我國已有2億多農民工進入了城市,其中1億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其人口規模幾乎相當於兩個法國的人口總和。今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還會有更多人口湧進城市,其二代子女以至三代、四代……都會長期在城市扎根。在一些大城市,像王志強這樣的非農籍外地人口也會越來越多,人口的跨城市、跨區域流動將更加頻繁。不從根本上解決外地人(包括農民工)的同城待遇問題,就無法根除他們心中的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