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嫁危機
美國信用正被透支
從過去看,每當面臨經濟危機,美國都會選擇「危機轉嫁」。
比如,較大的一次是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面對各國爭相拋美元兌換黃金的要求,美國宣佈中止黃金和美元掛鉤。最終,美國以拒絕履行對他國義務的方式渡過了此次危機。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美元匯率的急劇升值,由於美國出口受阻,製造業衰退,承受大量貿易逆差。1985年,美國政府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日本訂立「廣場協議」,通過逼迫日元等貨幣大幅升值的方式,緩解了本國的經濟困難。
美債風險威脅全球經濟
如今,美國也在採取向外部施壓、而非內部調整的處理方式來解決金融危機。類似逼迫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全球通脹的局面出現,都在悄然實現著危機的轉嫁。從目前看,美債風險始終是懸在全球經濟之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美債如何削減是影響未來全球經濟穩定的關鍵因素。甚至可以這麼說,全球經濟都在看美國的臉色行事,美國債務「綁架」了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
「借債成癮」削弱信用
3年之前,美國選擇了用「國家信用」代替金融系統可能走向崩潰,把金融危機中個人、企業的負債「收歸」到國家,實現了「個人負債模式」向「國家負債模式」的「債務升級」。如今,美國長期以來的「借債成癮」癖好也正在蠶食著美國的信用。
憑借美國綜合實力第一和經濟、軍事實力第一等種種優勢,美國估計不會選擇主動「賴賬」,但類似「隱形違約」等途徑,卻是美國巨額債務稀釋的慣用伎倆。這種損人利己的「耍花招」方式,已經不止一次地消耗了美國的國家信用,讓美國信用在世人面前大打折扣,導致美國在全球的威信日趨下降,而這正是美國霸權走向衰落的內在邏輯。
債務形成
政策根源——
赤字與減稅築高債務
美債發展到今天,其實有很深的財政政策根源。在擴張性財政赤字政策下,美國經濟獲得了很多好處,但一直沒有付出太大的代價,這是形成美國政府「借債成癮」的重要政策因素。
最近40年來,美國政府有35年都出現預算赤字,只有在克林頓執政時有過兩年盈餘。
上世紀80年代裡根上台後,應對經濟滯脹的「裡根經濟學」應運而生,強調減稅對刺激經濟的絕對有利,其推行的巨額減稅計劃在美國史上都很罕見。
這樣的政策的結果就是:減稅在刺激經濟保持一定增長的同時,也導致裡根8年執政財政赤字高達1.9萬億美元,超過歷屆總統累計赤字之和。
小布什上台後多次推出長期減稅方案,再將美國政府赤字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長期收支赤字只能靠政府發行債券融資解決,美債規模只能越積越大。
新聞鏈接
14.3萬億債務「滾雪球」
美債主要由聯邦債務、公司債務與個人債務三部分組成。目前美國14.3萬億債務的構成是:公眾(個人、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持有3.6萬億美元;外國持有4萬多億美元;聯邦政府持有6.2萬億美元。
奧巴馬(2009年至今)
經濟刺激計劃支出、減稅,以及2007-2009年經濟衰退造成的政府收入下降和失業救濟金增加,共計2.4萬億美元。
小布什(2001年-2009年)
減稅、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2001年經濟下滑及始於2007年的經濟衰退,共計6.1萬億美元。
克林頓(1993年-2001年)
儘管有兩年時間預算盈餘,但其他年份均出現赤字,共計1.4萬億美元。
老布什(1989年-1993年)
第一次海灣戰爭,經濟下滑致政府收入降低,共計1.5萬億美元。
裡根(1981年-1989年)
冷戰時期國防支出及持久減稅,共計1.9萬億美元。
裡根政府前(1981年之前)
戰爭和經濟衰退產生赤字,共計1萬億美元。
消費觀念——
「負債消費」埋下隱患
至於美國政府為何推崇擴張性財政政策,則與美國人的消費方式緊密相關。金融危機之前,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個人消費,個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為了滿足大眾的消費慾望,政府開動印鈔機濫發鈔票,在為美國經濟打了強心劑的同時,當然也埋下了債務隱患。
金融危機之前,美國人每年因信用卡透支罰款償付費用高達150億美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說穿了就是美國人一向信奉的「負債消費」模式的泡沫破滅。
過去30多年來,美國人儲蓄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支撐美國消費正增長長達16年之久,同時支撐美國經濟在30年中保持一定增速。然而,當欠賬的人多如牛毛,當儲蓄率透支超過了一定極限,「寅吃卯糧」的消費方式最終成為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殘酷地證實了借債消費的不可持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