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市緊扣「辦賽事、辦城市,新大運、新深圳」主題,在勤儉節約地保障辦賽事經費的同時,重點將資金向辦城市、惠民生方面傾斜,並注重將經營性投入與財政性投入相結合,重點增加安排有利於城市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建設項目,如分別於2002年、2007年、2008年開工建設的1、2、3、5號地鐵線路於今年6月底全面開通後,周邊區域的交通車流量下降20%左右,對改善市民出行起到積極作用。「十一五」期間,進行了23座污水處理廠的興建、擴建和改造,建成污水廠配套干管及沿河截污管約800公里,河道水環境顯著改善。以舉辦大運為契機,大力實施「市容環境提升行動計劃」,形成了幾十條城市風景線和多個風景點。
這位負責人表示,正確看待大運背景下的財政投入,應進行三個區分,一是區分一年投入和多年投入,二是區分經營性投入和財政投入,三是區分基礎性投入與賽事投入。不能將多年的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投入等一併算作大運會辦會投入,貼上「3000億打造大運會」的標籤。事實上,對深圳這樣一個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大、交通壓力大的城市,像地鐵工程、城市更新等,即使不辦大運也迫切需要積極推進,無非是大運會的成功申辦,客觀上對這些工程的推進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並與「辦大運」密切聯繫在一起了。上述這些投入不僅是大運會成功舉辦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和優化城市功能的客觀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