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借助外因獨善其身
一直以來,對於德國的成功之道,德國人自己也很驕傲。德國柏林經濟學家盧夫斯·裡德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德國企業擁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創新性。過去十年,德國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比如風能、太陽能、節能技術等,成為新領域的領航者。德國政府還通過「臨時工補助金」等措施,防止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出現大量工人被解雇的情況,這幾年,這些措施挽救了德國50萬個工作崗位。
不過,德國柏林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斯蒂芬·巴赫最近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德國的出口型經濟其實非常依賴它的合作市場,依賴全球經濟的增長。《法蘭克福評論報》7月評論說,中國經濟發展幾乎沒有減速,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德國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成功預示著德國未來經濟的走勢。德國《商報》以占德國GDP總值20%的汽車製造業舉例說,德國豪華汽車生產商正經歷著黃金鼎盛時期,特別是其在中國的豪華轎車銷售市場再次獲得熱銷。
對德國同行的說法,英國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賽蒙·特爾福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德國經濟的發展,其實要從正負兩方面來看,德國算不上是「歐洲的病人」,但也絕不是歐洲成功模式的樣板。特爾福德說,德國其實直到4年前,國內經濟都談不上非常好,但在最近4年中,歐洲央行不斷調降利率,讓歐元對其他國際貨幣的價格一降再降,這才讓德國藉著歐元貶值的東風,大賣產品獲得利潤。如果說,這算得上是德國在金融危機期間「獨善其身」的話,那麼德國只不過是借助了外因,在一定階段佔到了先機罷了。在他看來,德國經濟的弊病其實有很多。首先是市場,歐盟是德國最主要的出口交易市場,佔到德國出口總量的52%,如果德國和歐盟成員國的生意縮水了,下場將是非常糟糕的。對於這一點,德國總理默克爾非常明白,所以她的一句名言就是「歐元區的未來和歐盟的未來,始終是綁在一起的」,一旦歐元區垮了,德國也就不再能夠獨善其身了。其次是債務,雖然德國還沒有達到國債與經濟總量持平或是更高的地步,但德國的國債占經濟總量的比例也已經高達83%,經濟一旦停滯,德國政府將會立刻感到債務壓力。
特爾福德認為,德國過分依賴製造業出口,而在全球需求放緩的階段,德國製造業也會相應受到打擊,而這直接影響到德國國內的就業率。另一個附加因素是德國不斷加快的老齡化問題,已讓勞工成本不斷上升,而這些人一旦失業就會刺激到國內市場消費,跟隨而來的將是新一輪市場萎靡。
德國模式儘管存在缺陷,但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長顧問的拉特納還是認為,它讓德國保持了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大國的競爭力,德國模式的成功說明,相比發展中國家極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快速提升的生產率,發達國家要把重點放在增值鏈的頂端才最為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