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資料圖:解放軍東風-15戰術導彈發射升空。
在軍品質量管理上,廖平不僅僅盯著產品末端做文章,還緊盯著生產流程和生產環節。他要求廠家每件軍品生產全程的每個環節都要數碼圖片、X光透視圖片記錄,與產品其他生產要素形成完備的電子檔案後才與裝備一塊兒出廠。
在廖平的辦公室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類軍品質量管理「責任書」,以及一摞摞專業技術書籍。他說:「軍代表分管廠家多、接觸的專業門類多、需要掌握的前沿技術多,人人都要能夠獨立工作,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
廖平上任軍代表後,立足崗位執著求索自學了10餘門專業技術知識,攻讀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完成了電子信息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科研課題,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站在了軍事技術的最前沿,用自己的過硬本領,牢牢掌握著武器裝備監造的主導權和發言權。
從軍代表到總代表,廖平堅守質量第一的原則,戰鬥在武裝第一線,先後主管多個型號武器裝備產品,一次開箱及交付合格率均達100%,被部隊官兵和生產廠家譽為「鐵麵包公」。
勇於擔當的「救命神醫」
初冬的一天,某型導彈試驗發射時傳來不幸的消息:彈上某儀器失靈,數據傳輸失敗。
數天之後,另一型號導彈試驗發射也因電子核心部件的影響導致彈頭偏離靶標。
不到1個月,兩種新型號導彈飛行試驗相繼失利。
壓力空前,但廖平相信:「失敗是差一點就成功了!成功是差一點就失敗了。我們決不能因失敗而與成功失之交臂。」
廖平協調軍地力量攻關,並行開展兩型導彈「歸零」。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等不得!拖不起!務必要盡快找到故障原因,否則導彈研製項目將打入「冷宮」,不僅眾多科研工作者多年心血付諸東流,更重要的是,該型號導彈承載的是國家導彈裝備力量建設的重大突破。
在上級機關的幫助下,廖平同研究所的專家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戰」。
憑著對該項目相關技術理論深刻瞭解,以及多次參加外場實驗的經驗,廖平判斷「問題」不在設計基礎。為此,他給負責項目的地方廠方技術專家說:「咱們一起攻關,咱們一定能夠成功。」
在對第一枚失利的型號武器反覆試驗中發現某天線在高溫狀態下測向曲線受高溫影響,研製單位把故障定位在儀器對高溫環境的不適應上。
廖平通過試驗數據比對分析和仿真驗證後認定,高溫不是根本原因,並說服研製單位重新開展全狀態試驗。
經過3個月的艱苦攻關,輾轉南北近10個廠家、研究所、實驗室,參加了110多項驗證試驗,對近70個可能的故障點進行逐一排查,得出了2萬多組試驗數據,形成了60多份專題分析報告。
「苦心人,天不負」。最終找到真正故障原因,正如廖平所料,高溫只是表象。事後,研究所的領導無不「後怕」地說:「如果沒有廖平的一再堅持,按照我們原先的定性,這次試驗還會遭遇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