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聞發言人沒有職業化,而是一種職務化的行為,兼任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的人本身在機關都是官員,有自己的級別和其他職務,「不說肯定能進步,說好了可能進步,說壞了肯定受影響。」這是一種官員病,只有下級服從上級是安全的,於是導致很多人「不願說、不敢說」。「說」成為一種考驗,說的過程中處處是「陷阱」,說錯了永世不得翻身。
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曾經發出了這樣一條微博:我寧願把鐵道部新聞發言人卸任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不願看作是一種懲罰。若說懲罰,有的新聞發言人該講而不講該不該罰?不能讓不講話或永遠講「正確廢話」的人永遠佔便宜得利益,那是社會的倒退。
發言人擢升與所承擔的新聞發言人工作是否出色直接關聯不大,這說明新聞發言人工作的好壞並沒有作為其政績的考評指標。沒有考核,而單純以「是否說錯話」決定升降,發言人承受壓力恐怕只能用「噤聲」來化解了,規避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說」。
王勇平離開新聞發言人崗位後,一些媒體記者回憶說,平日裡,王勇平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一些發佈會之後,仍然認真回答媒體問題,直到最後一個,而不是趕緊逃避。他們擔憂,後來的新聞發言人能否繼承王勇平曾經擁有的「傳統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