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紀委」的舉報應重視
省委巡視組組長、曾任省監察廳副廳長的韓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幾起官員「失德門」的曝光,均來自於網絡及微博,我省一些幹部違紀案件的舉報源頭也是如此。這些,給紀檢、監察和組織人事部門提供了新的幹部監管思路,即要主動捕捉新媒體中的輿情,從中發現幹部違紀動向,及時教育和查處。
7月24日發佈的《2011年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書》——「新媒體正日益成為輿情熱點的首發媒體」的新論,也印證了韓波的觀點。
這部由中國社科院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出爐的「輿情藍皮書」指出,新媒體正與傳統媒體一道成為社會主流媒體。在2010年138起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新媒體首次曝光的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個百分點;傳統媒介曝光的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個百分點。
2010年,輿情熱點事件首曝媒介佔據前五位的分別是:網絡新聞、報紙、論壇、微博、電視,曝光輿情事件數量分別佔全年數量的25%、22%、17%、16%、8%。其中,大部分社會輿情事件均有微博的介入。
該藍皮書說,以「日記門」為代表的「官員輿情」,是過去兩年中排名第一的個人類輿情,其熱度甚至超越了「明星輿情」。不少網民認為,接二連三的官員「門」事件,已成為令官員違法違紀行為曝光的重要手段,甚至已成為「反腐利器」。
韓波認為,官員「失德門」事件再次證明,廣大群眾才是最有效的監督主體。只有真正發動群眾,把官員置於群眾監督之下,官員才會不「失德」、不撞「門」。
在網絡時代,紀檢監察機關尤其要發揮新媒體「公民記者」、「虛擬舉報」的作用,將網絡監督作為紀檢監察的重要工作內容,要對官員的網絡評價及時梳理警示,防微杜漸,不斷創新反腐倡廉的新路徑。
加強官員的網絡監督,並非要助長「官民對立」,而是重在提醒官員,「對自己私德要有更高要求,並自覺接受社會大眾包括網絡、微博的監督。」韓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