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蘭世立商海沉浮
蘭世立1966年生於武漢(編者註:身份證是1960年),在其多年的企業經營過程中,因敢想敢幹,不循常理出牌,曾創造多項商界奇跡。
蘭世立創業的第一個足跡落在武漢市東湖開發區,而此時,袁善臘也在東湖開發區任職。
蘭世立在《東星18年》裡回憶了這段經歷:「主要是當時的政策、法律把我給推上去的。我當時要去註冊公司,工商局告訴我,這根本不可能,當時的中國只有三種公司所有形式:國有、集體、外貿。個人辦公司根本不可能,我無奈之下,四處打聽,後來聽說有一個東湖開發區,那裡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創業,我找到了東湖開發區辦公室。」
1991年,蘭世立在這裡創辦了一家經營電腦耗材的小公司東星電子公司,主要業務是出售計算機配套的色帶、打印紙、維修計算機的打印針。
「那時候政府幹部的每月工資只有100多元,而蘭世立做成的第一筆生意是在天津港購進價值10萬元的進口電腦,淨賺了5萬元左右。」蘭宏旺稱。
有了最初的成功,蘭世立狂傲的性格凸顯,「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能成」,成了他的口頭禪。
此後蘭涉足酒店、房地產、旅遊等多個行業。曾經名噪一時的武漢「東宮」、「西宮」都是東星旗下的酒店。
「他的想像力常常超越了現實和自己的資金能力;他賭性很強,但願賭卻不服輸,甚至不惜破壞誠信的商業規則。」多位與蘭世立熟識的人如此評價。
據東星集團一位離職職工介紹,蘭在做企業決策時極少採納團隊高管的意見。「他會親自參與到集團管理的每個細節。公司各個機構的業務量,每天要用電話或短信向他匯報,他每天要接的內外電話達到300個以上。他甚至直接干預每個產品的定價。」這位職工說。
蘭世立有獨裁的一面,也有講究排場的一面。
20世紀90年代初,蘭剛創業時,他為員工配發了統一西服,國內剛出現BP機,他便給員工每一個人都配發了一部。當時一個本科生月工資30多元,一部BP機的價格是3000多元,相當於一個本科生10年的工資。
蘭世立很少開管理層的會議,卻喜歡召集所有員工演講、對話。
「我要把我的觀念講給每一個員工聽,因為傳播渠道再通暢,也不如我直接和他們溝通。講話不光出成書,而且全部放在網上,讓所有的人來看。」蘭世立在公司出版的《東星璀璨》一書中如是說。
蘭世立不僅在公司內部經常召集員工演講,並在全國各地多次進行演說。
隨著公司逐漸壯大,2005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的支持下,東星航空公司經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批准籌建,是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4家獲准籌建的民營航空公司,也是華中及中南地區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
2006年5月19日,東星航空班機首航武漢至上海航線。
同樣是在2005年,《福布斯》把蘭世立列為中國富豪榜第70名,成為湖北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該榜前100名的富豪。
東星航空把蘭世立推上了事業的制高點,但管理上的欠缺致使東星航空成了「中國最短命的航空公司」。
2007年5月,湖北省政府一位領導對蘭世立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勸誡:「第一你不能天天到處飛來飛去,到處接受採訪、演講,多點時間抓好內部管理;第二是要嚴謹,你要緊開口慢開言,須知禍從口出,說的話、做的事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正是沒有聽這位領導的話,導致蘭世立一次次作出「出格」的事。
一位曾接近蘭世立的武漢市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說,蘭世立真正起步是在他做酒店期間,結識了很多政府官員和銀行領導,企業發展基本上是靠貸款。
「在武漢,至少有5位銀行領導因為給東星集團貸款未能及時還貸或成死賬而被免職,免職後的銀行領導有的當時還去東星集團做了高管。」上述公務員稱。
2007年後,東星集團再沒獲得過一筆銀行貸款,所需資金的巨大缺口都是通過民間機構的融資來填補,實際上就是高利貸。這也為東星航空日後的破產埋下伏筆。
2007年年底,因為要向融眾集團借高利貸,被蘭世立從湖北省委挖來做副總裁的馬格勝拒絕在借款合同上簽字。「貸款額7000萬元,貸款利息一年翻兩倍,我算過賬,這相當於每天把一台豪華奔馳車扔入長江。」馬格勝說,他因此離開了東星集團。
蘭宏旺稱,因欠融眾集團高利貸,目前公司旗下東盛房地產公司開發的樓盤「光谷國際廣場」項目已經被融眾集團佔有。
「去年,有房地產評估機構評估『光谷國際廣場』項目市值在28.5億元,而東星集團欠7000萬元的高利貸經過利滾利後,被融眾集團全部佔有,公司現在正和該集團進行法律訴訟。」蘭宏旺稱。
東星航空在運營期間現金流一度緊張,在2009年春節之前,東星航空因資金緊張致使公司員工工資拖欠3個月之久。
也就是2007年年底,蘭世立在多方牽線搭橋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簽訂融資4億美元的協議,用於未來幾年內購買6架空客A320飛機。
壓垮蘭世立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東星航空與通用電氣旗下公司GECAS的一場訴訟。
2005年年底,東星航空計劃向GECAS租賃10架空客A320飛機,不過最終只租賃了9架。因東星航空從2008年9月起開始拖欠飛機租金,GECAS及通用電氣旗下公司最終於2009年3月將東星航空告上法庭。
東星航空破產背後
截至2009年3月,東星航空欠款總額約為5億元,東星集團旗下其他業務欠款額約為6億元,涉及法律糾紛達100多起。
做了多年企業後,蘭世立由湖北首富變成了負債纍纍的商人。
當時,讓蘭世立名聲大噪的其實是東星航空。但是,其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資金鏈的斷裂,導致東星航空最後破產。當地很多官員評價蘭世立稱,成也航空敗也航空。
針對公司的債務問題,蘭宏旺並沒有迴避,他稱:「公司在湖北鍾祥投資了近6個億做旅遊項目,公司賬面還有現金流,在宣佈東星航空破產的系列問題中,政府的影響不可小覷。」
「從2006年6月拿到營業執照,東星航空在兩個多月內保持了80%以上的上座率,一直在盈利。而整個2006年上半年,南航虧損14億元,東航虧損20億元。」蘭宏旺稱。
資料顯示,原東星航空開通了深圳、廣州、上海等18條內地航線,擁有全國30多個營業部;每天大約飛48個航班。在武漢,東星航空停航前所佔市場份額約為11%,南航及其控股的廈航約為48%,東方航空為18%,中航集團市場份額最小,約為5%。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航空業在短期內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國航、東航等國有航空公司也都曝出幾十億元的巨額虧損。
東星航空同樣陷入經營困境。與國航等不同的是,東星航空陷入困境,意味著失去了生存的資格。
東星航空累計欠債5億元後,中航成為收購東星航空的談判買家。
談判的起因也有兩個版本:東星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因為湖北省為了打造唯一一個三大航空基地齊聚武漢的空港基地,省政府力促中航收購東星;而湖北省和中航給出的解釋是,東星自身難以為繼,率先向中航求援。
2009年1月7日,東星航空與中航集團簽署了「關於收購東星航空的意向性協議」。
一個事實是,在華中市場佔有率低一直是中航集團的軟肋。中航集團董事長孔棟曾表示:「武漢市場是九省通衢的戰略要地。以前由於能力和機隊規模、發展速度的限制,我們沒有去武漢。這次是危機中的機會,我們不會丟失。」
就在2009年3月10日,中航集團與湖北省正式簽署《關於建設武漢航空樞紐的框架協議》,中航集團將武漢作為國內核心網絡樞紐進行「高起點建設」,而湖北省政府將在稅收、土地等資源方面給予中航優惠和獎勵。中航集團承諾:2010年前,通過業務合作、通程登機等方式開通武漢至巴黎、東京、新加坡等國際航班;2015年前,開通武漢至洛杉磯、倫敦、柏林等國際航班。
2009年3月13日,框架協議簽署後,蘭世立在武漢突然代表公司簽發了「嚴正聲明」拒絕中航收購,也讓當地政府陷入極度被動和尷尬的境地。聲明表示拒絕被中航集團收購。稱「因我公司規模太小,中國航空集團公司太大,難以形成商業合作的基礎」。
蘭世立拒絕中航集團重組之後,2009年3月14日晚,東星航空在運營32個月之後停飛。
民航中南局稱「應武漢市人民政府請求,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決定暫停東星航空公司航線航班經營許可,3月15日,武漢市交委申請東星航空停運。
也就是這一天,蘭世立被武漢市公安局「監視居住」。
《法治周末》記者拿到了一份武漢市交通委2009年2月11日下發的文件,其中記錄:「各責任單位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支持重組工作作為當前的大事抓緊抓好,確保20日順利簽約。如果哪個部門因工作不利導致簽約不順,將嚴肅追究相關單位、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這份文件的附件《中航集團重組東星航空公司簽約前相關工作分解表》,詳細分解了東星航空重組的時間節點和責任落實人。
蘭世立拒絕合作的聲明加速了東星航空的破產。東星航空宣佈破產,在市場上被分批拍賣,拍賣參考價一降再降。
《東星航空有限公司與中國航空集團公司重組意向協議書》顯示,中航集團以1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100%東星航空的股權;以歸還借款的名義,歸還東星航空向東星集團及關聯公司借款1.4億元。
而據《法治周末》記者瞭解,關聯公司是融眾集團,也就是說,東星航空收購價款償還了高利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