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9月15日報道,近年來,從河北大學李啟銘交通肇事案,到山西永和縣幹部親屬毆人致傷,再到日前的李雙江之子無照駕車打人事件,撞人者、打人者的「爸爸」往往成為關注焦點,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有人稱之為「兒子闖禍,爸爸受過」。如何看待這類現象?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心態?
「身份標籤」 折射社會焦慮
北京讀者 龐自立
兩個開車的人,在路上有點小摩擦,脾氣暴的直接開罵直到大打出手……這樣的事情在當今的中國,可以說並不罕見。然而,一旦打人者的身份與「官二代」、「富二代」這樣的標籤聯繫起來,事情就會起變化。
鳳凰網針對李雙江之子打人事件的調查結果很耐人尋味,在90多萬投票網民中,只有2.6%的人認為這是行車糾紛引發的治安案件,而其餘的網民均認為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父母溺愛、管教無方,以及同階層玩伴間相互影響,致其生性驕縱,目中無人。而以往的「我爸是李剛」、浙江杭州「七十碼」等事件中,社會輿論也呈現類似的特點,即大家的矛頭都指向了肇事者的身份,尤其是「爹」的身份。
動輒給肇事者及其爸爸貼上「身份標籤」,雖有失公允,但也折射了公眾的一種社會焦慮,即一些擁有權力和財富的社會成員,恃權發威,富而驕狂,其跋扈言行突破了法制的約束,挑戰著社會公平的底線,對社會秩序和公眾權利造成威脅。這樣社會不公現象,在以人為本、尊重權利的時代進步潮流中,越發顯得醒目,越發引人深思,同時也越發表明在社會生活中,公正平等的規則是何等重要。
因此,要緩解這種社會焦慮,根本之途還在堅持公平正義,遏制權力濫用,防止權錢勾結,讓權力在制度監督下謹慎使用,讓財富更多地體現社會責任,用不斷淨化的社會風氣,去抹平人們心中的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