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飆車」 無助問題解決
山東讀者 章欣
每次「打人事件」發生,都如同引爆了一個輿論炸彈。無論是媒體評論還是網友議論,不乏言辭激烈的內容,有的針砭時弊,有的反思癥結,而有的卻顯然醉翁之意不在「兒子」,也不在「爸爸」,不是從案件本身和事實出發,只圖罵得痛快,甚至捕風捉影、自由「聯想」,進行人身攻擊,並且固執地懷疑一切,疑心事情得不到公正解決,不相信有關部門會秉公處理。
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用拳頭說話不對,但陷於指責謾罵,其實也不妥,且無助於問題解決。無論是對兒子的惡行還是爸爸的問題,都不能任由「情緒飆車」,解決問題,還需回到理性和法治的軌道,冷靜處事,依法辦事。
不過,理性氛圍的形成,關鍵是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責任,不能藏著掖著、護著躲著,而應主動回應社會質疑,向公眾作出真誠負責任的交代;不能「看菜下飯」選擇性執法,以當事者的權力、財富、名望等背景影響案件處理,而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看法條行事,以公開公正贏得公信力。同時,媒體和公眾也宜有序參與、理性表達,避免讓負面情緒主導思考過程,而要建設性地推動問題的真正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