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統計宏觀稅負有兩種口徑,一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中國與之相近的指標是「稅收收入+社會保險繳費收入」占GDP比重。另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界定,政府收入包括四類:稅收、強制性社會保障繳款、贈與、其他收入,中國與此相近的指標是大口徑宏觀稅負。
按照OECD統計口徑計算,2007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宏觀稅負分別為27.9%、28.3%、36.0%、43.5%。按此標準,2009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1.7%,比上述國家均低。
根據IMF統計口徑計算,2007年,發達國家全部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為45.28%,發展中國家全部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平均值為35.6%。按照該標準,2009年中國大口徑宏觀稅負約為31.4%,低於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朱青說,根據最近數據統計,2010年我國宏觀稅負(與OECD統計口徑相近)約為21.9%,與OECD統計的30個成員國2008年平均宏觀稅負34.8%相比,低了近13個百分點。所以,從宏觀稅負指標上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宏觀稅負確實不高。
可見,無論採用哪種方式比較,中國稅負水平不可能排在世界前列。
焦點四:稅負高低決定了「痛苦」程度嗎?
回應:不應糾纏於稅負高低,更應關注財政支出結構是否合理
張斌認為,除了統計口徑的差異外,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稅負是重還是輕,不能做簡單的國際對比。目前沒有足夠的依據做出判斷,究竟多高的稅負水平是合適的。比如,有些北歐國家,宏觀稅負達到50%,但由於高福利,民眾對高稅負並沒有太多意見。
一些人之所以感覺稅負較重,可能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現階段非稅收入比重較高,政府收入的形式有待進一步規範;二是稅負分佈不均衡,中小企業和中低收入階層的稅負相對較重;三是政府預算的透明度較低,財政支出的結構和效益與公眾希望的理想狀態還有距離。「宏觀稅負關鍵不在於收多少,而在於預算制度的完善和財政支出結構的改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趙欣舸分析:「我們的稅制結構有不合理的地方。一般而言,國際上的稅制都是累進制,如果多得,多得部分將多收稅。可我們不同,只要達到某一條槓,就是一個稅級,就得按這個稅級交錢。這可能導致你的收入高出幾塊錢就得多交幾個百分點的稅。」
朱青介紹,老百姓一般是從教育、醫療、養老等政府民生支出中直接感受增加的受益,其從政府的國防、經濟建設、行政管理等項支出中的受益則不容易感受到。因此,「當一國財政的民生支出規模較小時,老百姓往往覺得沒有在政府的用稅過程中直接受益,會感到稅負較重。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不斷完善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稅收的使用效率,使稅款最大程度地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