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學者掛職避免單位走過場
其實學者型、專家型官員並不是今年才獲青睞,象牙塔內的學術人才走進政府部門掛職的現象早已有之。
據瞭解,去年北京30餘名局級幹部集中任免時,學者型官員就批量擢升。比如當年新任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此前曾供職中國社科院農村政策研究室,熟悉「三農」工作;而赴門頭溝區就任的三位官員,也均有相關領域的專業或管理背景。
國家行政學院竹立教授家曾於1995年到內蒙古滿洲裡市掛職市長助理為期一年半。他認為,那次掛職這不僅增加了他對基層、社情民意的瞭解,對官場有了更深刻認識,同時對個人成長也是很好的鍛煉。有了這番經歷,回來後再做某些課題研究時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加理性。
袁剛表示,學者掛職政府部門應該理性分析:其一,從象牙塔教師到公務員的位置,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和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包括高效的執行力;其二,不排除在其接收單位掀起一陣頭腦風暴;其三,就社會效果而言,加大了公務員機關行政的透明度。
袁剛認為,學者或教師到政府部門掛職鍛煉是結合實踐培養研究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嘗試,也是加強學校服務地方政府、加強學校與地方政府開展合作的渠道。而政府引進高端人才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學者也可以增加專業的積累和發揮。
「把所學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機會,非常難得。在掛職中,學者要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和自由的思想,合理又有效地完成學者與官員之間身份的互換。」袁剛說。
「學者掛職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一般安排的掛職時間不超過兩年,接收單位顧慮如何給掛職人員安排具體分管的工作。如果不能在實職上鍛煉,那麼掛職的意義就被去掉一大半。所以最好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政府條文作為掛職鍛煉製度的基礎,這樣就不會產生接收單位走過場,掛職人員只鍍金的情況發生。」袁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