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百樂家電」已是人去樓空。
像「炒樓」一樣「炒錢」?
9月8日,溫州天氣依舊悶熱不堪。
儘管接二連三遭遇老闆「跑路」,這裡的民間借貸似乎仍未降溫。徐良溪對此顯得很是擔憂。
「溫州人都很精明,凡是能發財的機會,都會被他們發現,」徐良溪告訴記者,「這次的民間借貸,跟溫州人以往『炒房』類似。」
「溫州炒房團」全國聞名,他們的典型做法是,將手中巨量資金投入某地,一次性購置大量房產,然後「等升值後再藉機拋售」。
這次溫州民間借貸危機,某種程度上也是「炒作」的結果。
「民間借貸最基本的分三部分,」徐良溪說,「借款人、放款人和擔保公司(或擔保人)。」其中,擔保公司(或擔保人)起著重要作用。
「一般都是擔保公司或擔保人將一些人手中的錢組織起來,再統一放出去,」徐良溪說,「可能貸的時候5分,再放出去就變成1毛了。」
值得注意的是,擔保人身份並非一成不變,借款人、放款人隨時都可能變身「擔保人」,這樣,最終結成一張密密麻麻的「借貸———放貸」網。
如果將網上的每個節點都看做一個一個的投資者,貸款最終還是要落到實體公司身上。
「他們最需要錢,但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最高。」有知情人士如此分析。
「甲以4分月利息把錢貸給乙,乙再以8分利息貸給丙,丙繼續以1毛利息貸給丁……」當這筆錢到了真正需要的人手上時,「已經不知道倒了幾手,利息翻了幾番了。」徐良溪解釋說,就這樣原本利息不高的貸款,一步一步成了高利貸。
「說白了,就是把錢當做一種『商品』,一級一級地進行『熱炒』。」徐良溪說,很多人都只顧著「炒錢」,而不顧後果,一旦某個環節出問題,很可能導致「多米諾」效應,連環受害,最後倒霉的是實體企業。
有錢人的錢無處可放,需要錢的人卻貸不到錢
9月9日,記者在溫州城西一處工業園區看到,這裡密密麻麻分佈著服裝、鞋、化工、機械等各種公司,小至平房家庭作坊式,大至高樓車間,基本都處於開工生產狀態。
但這些似乎只是「表面的繁榮」。
在周德文看來,溫州地區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可用「求錢若渴」四個字來形容。
「目前,溫州已經有20%的中小企業處於停工和半停工狀態。」他說。
對於溫州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他們都需要資金的保障來維持、擴大生產經營,但現實卻是,在目前銀行銀根緊縮的情況下,「從銀行貸款太難了」,徐良溪告訴記者。
「現在溫州的情況是:有錢人的錢無處可放,需要錢的人卻貸不到錢。」華泰證券分析師張力告訴記者,他將溫州目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根源歸結為「國有經濟ⅤS民營經濟」之爭。
張力表示,由於今年以來貨幣政策不斷收緊,現在溫州中小企業基本貸不到款,「並不是說沒錢可貸,而是不放貸。」
張力說,銀行不放貸並非針對所有企業。「石油、化工、電力等國有大型壟斷企業,由於信譽高,人脈關係好等原因,不愁貸不到款。」
這樣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逼迫中小企業只能走民間借貸的路」。而一旦走上這條路,很多企業就再難以翻身。
另一方面,張力認為,作為中國民營經濟重鎮,溫州囤積著大量民間資本。
周德文瞭解到的情況是,「溫州民間借貸大約達1200億的規模」。這個數字大約為溫州銀行同期貸款餘額的五分之一左右。
「大量的閒錢,對應的卻是少得可憐的投資渠道。」張力說,「以前溫州人熱衷炒房,現在國家出台限購政策,嚴控房價,致使炒房增值的渠道也被堵。」在張力看來,溫州民間很多閒錢正是因為無處可去,才鑽了民間借貸的空子。
「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沒錢的卻無處可借。」張力認為,這正是貸款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