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本.拉登之死,標誌著美國反恐的一個階段性成果——至少可以被塑造成如此。現在,已經到了回顧與反思「9.11」後美國大中東戰略的時候了。
第一財經日報的評論文章稱,縱觀美國十年來在大中東地區的「資產負債表」,很難用「成功」或「失敗」二字簡單下定論。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十年來,美國打散了基地組織,打殘了塔利班,推翻了薩達姆,極力遏制伊朗,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這是美國成功的一面;另一方面,到了今天,基地組織雖受重創但並未消亡,美國卻被迫要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撤出伊拉克,阿富汗局勢大定也遙遙無期,更不用說「楔入中亞遏制中俄」了,而伊朗的相對實力卻在美國的遏制下悄然崛起。
造成今天複雜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三心二意」。美國並未像布什的特別國情咨文一樣,僅僅為了反恐打這場戰爭,而是懷有多重目的。美國固然試圖削弱乃至消滅恐怖主義勢力;但是美國也謀求地緣戰略目標:進駐中亞和中東,威懾潛在競爭對手;美國還謀求意識形態目標:限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推動大中東地區建立西式民主。正因目標過多,美國才沒有完成所有計劃,並遭遇了局部失敗。
當然,正如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裡說的那樣,美國在中東只是「受傷」,還沒有到「殘廢」的地步。我們應當客觀評估美國十年來在中東的損益,觀察其下一步行動。
在反恐戰爭初期,美國執行的是「單邊主義」的對外政策。
長久以來,阿富汗作為東亞、中亞、西亞與南亞的「接合部」,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作為歐亞大陸的「腹地」,阿富汗的地緣位置非常重要。「9.11」之後,美國借打擊塔利班政權,試圖楔入這一地區。而伊拉克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國家,同時是重要的產油國,其在世界石油格局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佔領了阿富汗,就可以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打入一顆釘子,遏阻俄羅斯南下、中國西進的步伐;佔領了伊拉克,可以威懾整個中東地區,也向中東地區輸出西式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