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香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日益臨近,由於此次選舉將產生五位可以晉身立法會的「超級區議員」,所以各黨各派都鉚足力量,力圖有所斬獲。為進一步瞭解此次選舉的各種玄機,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代表《中國評論》月刊專訪了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博士,請他就此次香港區議會選舉給出深度分析。《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以《香港區議會選舉為何廣受關注》為題發表了專訪的詳細內容,文章內容如下:
超級區議員影響立法會政治生態 引發社會關注
劉迺強:請您首先分析一下這一屆區議會的選舉有甚麼特別的地方?
李彭廣:這一次區議會選舉與以往那麼多次相比,最重要的一點是政改方案通過之後,增加了由區議會員提名和經全港選民選舉產生的5個立法會的議員,也就是超級區議會的議席。未來,可能不單只有這一屆的5個,如若沿著這個原則延伸下去,這種議席的數量會慢慢增加,乃至取代傳統的功能組別的選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一次區議會選舉之所以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是因為它能夠獲取立法會的議席。
就是說,這次區議會選舉能夠影響未來立法會的組成。正因為這次選舉會影響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立法會,它的結構和黨派分佈則會影響到立法會的生態,以及哪個政黨是主導力量。
從這裡倒過去再看區議會選舉的話,這一次當然是和以往不一樣的。雖然職權沒有改變,那些區議員還只在地區做一些地區的工作。但是由於賦予產生立法會議員的功能,重要性就在這裡,因此就吸引了很多社會關注。
小黨在拚命 大黨較輕鬆
從前兩天民主黨就區議會選舉所作的說明來看,好像也不如社會上那麼期待的,展示很大的參與力度。這不單能從派出的候選人人數,還能從他們自己的期許(能拿到多少議席)看得出來。當然民主黨說只能贏60席左右,這是低的預估。每次選舉都不是一定能贏,而是要在選舉天、或者靠近選舉天進行政治動員的時候,臨時打出悲情牌,或者表現得「很不樂觀」的那種牌,你才能催出自己人前去投票。如果你表明躺著也會贏的話,就不會有人來支持你了,就可能輸。因此,低當選率的預估是選舉的策略。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切入的話,為甚麼各黨各派參與區議會選舉的投入會有那麼大的反差?社會各個階層關注這個選舉,在地區有一定實力的黨派民主黨,好像沒有派出更多的候選人、搶更多的議席。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要參加由「超級區議員」競逐的立法會議員選舉,提名人數只需要15個區議員。
如果一個黨準備派出兩個人來競逐未來五個「超級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席,那麼穩拿三十個區議員席位就足夠了。即使準備派五個人出來角逐全部五個「超級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席,也只需要七十五個區議員。但是一個黨不可能囊括五個「超級區議員」席位。拿泛民主派來講,即使想提名拿四個「超級區議員」席位也只不過要六十個區議員。所以對大黨大派來說,此次區議會選舉並無足夠大的誘因或者足夠強的動力,來刺激他們爭搶區議會的議席,從而保住提名權。起碼對民主黨,包括對民建聯,都沒有這種足夠大的誘因。
但是,對於一些小的黨派,如果感到掌握不夠十五個區議員席位的話,他們一定很緊張地來爭這個提名權。
反差主要出現在泛民政營的大黨和小黨,大小黨是從區議會的議席來分,而不是從他們黨員的數目來分。小的黨派很積極--我怎樣才能去搶,怎樣才能拿十五票提一個人出來參與選舉「超級區議員」。但是這個分析只是從立法會選舉的角度來看。當然,任何區議會議席的增加,都能對它在地區工作上產生幫助。但是區議會能發揮的空間畢竟很有限,所以選立法會議席的誘因比在區議會多一個議席要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