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海嘯」逼近以色列美國的「中東鋼釘」,軟了
「海嘯來了!」以色列《晚報》9月11日這樣評論埃及示威者上週末暴力衝擊以色列駐埃及大使館事件。可當下以色列面臨的又豈止僅是來自埃及的「外交海嘯」,被稱為美國「中東鋼釘」的以色列,現在是四面楚歌。「中東鋼釘」,軟了。
9月12日,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開始對埃及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此前兩國分別發生了驅逐以外交官或衝擊以使館事件。分析認為,土總理15年來的首次訪埃是衝著以色列去的。英國《衛報》更是發表題為「土埃聯盟:以色列面臨地區孤立」的文章,來形容以色列的窘境。而雪上加霜的是,巴勒斯坦的建國和「入聯」又給以色列強大的外交壓力。
在此之前,土耳其一直是以重要的盟友,但以對其進行代號為「鑄鉛」的軍事打擊,去年5月31日又襲擊其救援船,拒絕道歉和賠償。土以外交危機接連升級。本月2日,土外長達武特奧盧稱:「土以兩國外交關係將降至二等秘書層次。」6日,土總理埃爾多安宣佈中止與以的貿易、軍事和國防工業關係。兩國關係將至冰點。
美報:土以關係緣何迅速走向惡化
美國的兩個主要盟友以色列和土耳其止在發生衝突,但它們對於矛盾的原因存在不同意見。土耳其說,它驅逐了以色列大使,中斷了軍事關係,因為以色列壓迫巴勒斯坦人並拒絕對去年襲擊十耳其船隊打死活動人士一事道歉。以色列說,土耳其想成為地區領導人,因此背棄了以色列。儘管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最近幾十年,這兩個國家在政治上都作出了類似的重大調整,從西方化精英領導的非宗教社會轉變為平民主義的民族一宗教國家。
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都不是阿拉伯人,它們曾因為自己是局外人而結成聯盟。但如今它們的外交政策的確存在差別,一個轉向東方,一個轉向西方。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感到自己被歐洲拋棄,再次喚起了自己的穆斯林和中東身份。
而在中東關係緊張的以色列把眼光放到了「新」歐洲,像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那裡的反土耳其情緒自奧斯曼帝國時期就很高昂。
土以兩國要改善關係必須改變深層的社會趨勢。正如巴爾伊蘭大學士耳其政治專家埃弗拉伊姆·因巴爾所說的:「土耳其當今的愛國主義是民族一宗教主義,以色列的利庫德集團也是如此。兩者都聽不進局外人的意見。」
反以聯盟正逐漸形成中東「民間怒火」燒向以色列
「以色列正進入失去土耳其、埃及的9月,與約旦的關係也在恐懼中癱瘓,而歐洲充滿敵意,美國幾乎無動於衷。」這是以色列專欄作家本·卡斯皮特對當前困局的描述。讓以色列入有些搞不懂的是,源自突尼斯,蔓延到埃及等國的「阿拉伯之春」原本與以色列無關,但以色列卻似乎要承擔別國動盪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埃及「變臉」,土耳其「發難」,巴勒斯坦「鐵了心」加入聯合國,這讓以色列入「三面受敵」,而潛藏的炸點還有周邊的敘利亞和伊朗。
以色列駐埃及使館位於開羅大學橋西岸一處22層的居民樓裡,之所以選擇在這裡,據說是為了拿普通民居做掩護。果不其然,9月9日晚,數千埃及示威者只衝擊了以使館儲放辦公品和檔案的第17層,真正辦公的18層和19層「倖免於難」,這才讓6名以外交人員穿上阿拉伯大袍化裝後逃離。以總理內塔尼亞胡10日說,他在外交部值班室處理襲館危機時,受困人員在電話中甚至準備留遺囑,他們說:「暴徒與我們僅一門之隔。要是出了什麼事,請當面通知我的父母而不是打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