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央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黨的十七大、「十二五」規劃中都以專門章節對文化領域的發展和改革作出重大決策和全面部署,不斷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部有關領導認為,十六大以來文化領域創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創新是認識到了文化的雙重屬性,即文化既有精神屬性也有商品屬性,從而將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並提出了兩者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思路,這從根本上促進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
汪玉凱分析,已歷8年的文化體制改革雖然已取得顯著成效,文化發展建設開創了新局面,但是,由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尚有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待解,這一場影響整個文化領域的改革已經到了關鍵階段。以文化發展為主題召開中央全會將為下一步的改革進一步明確和清晰目標,指明方向。
文化發展已到窗口期
徐清泉認為,近10年間,國與國之間的不同文化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已日趨白熱化。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綜合多位受訪專家的分析,當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已到重要關口。其一,由於我國人均GDP已逾4000美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客觀上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提出了要求,也創造了條件,奠定了更為紮實的社會基礎。當前正處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窗口期,應進一步深化改革,激活文化創新,為文化發展注入活力。這也是對人民群眾期待的最好回應。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的選擇,要求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30年儘管文化發展成效顯著,但是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協調、不匹配,文化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顯現出的發展不均衡、不協調仍然存在,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機聯繫尚待加強,而文化領域的改革也必然將與其他領域的改革同步推進,這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了要求。
其三,隨著物質文明的提升和發展,對國人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園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動文化與經濟的整合互動、和諧發展,如何高度重視和發揮精神文化的能動作用,都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來臨,文化產業在一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日趨重要。當前,世界諸多國家都把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高度,努力提高本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如何在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性規則面前,堅守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豐厚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文化底蘊展示中國無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努力爭取文化交流的話語權,用我們自己的文化產品贏得世界的尊重和認可,已成為了我國面臨的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組成部分之一。
正因如此,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目標。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文化強國」不單指文化產業,還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核心價值體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質、文化軟實力等,是一個綜合的文化建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