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農民年入20萬」 背後存隱憂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0-0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紅網報道,在央視10月7日的《新聞聯播》中,一位受訪農民稱「年收入二十多萬,黨白給好幾萬」。

對於這個報道,多數網友表示無法相信,認為那是百分之百的假新聞。因為中國僅有大約18億畝土地,就以八億農民來算,人均還不到三畝。

可是,報道中自曝年收入20餘萬的「農民」,耕種的是500畝土地,跟絕大多數農民實際擁有的土地面積相差懸殊巨大。而這還不是最牛的,另一「農民」家裡種地面積是12000畝,僅僅農用機械的價值就達1300萬元!在一般中國農民的印象裡,那不是天方夜譚是什麼?

這樣的質疑,其實倒不難回答。因為報道的對象是黑龍江墾區,是中國最肥沃、最大的平原上的最大規模農場的一個所在地。報道中的主人公,無論是種地500畝的劉貴夫,還是擁有12000畝耕地的孫文斌,他們的身份恐怕都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應該是農場工人。他們所種的地,當然也都是從農場承包來的,而且也只有在黑龍江的墾區農場,才可能讓一個家庭承包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畝的土地。對於中國絕大多數農民來說,這樣的經營規模無疑只能當成新聞來長長見識,恐怕做夢也不敢將它跟自己聯繫起來。

一戶農民一年種地的收入能夠達到20餘萬元,可能嗎?2010年中國農民的人均。林可黴接近6000元,最新人口普查的戶均人數為3.1人,就算農村的家庭人口高於平均數,以戶均4人為標準,那麼,一家人一年的總收入大概是24000無左右,跟20多萬元,是十倍的差距,這是可能的嗎?其實這個水平並不高——500畝土地的收入是20萬元,每畝平均收入不就是400元嗎?一畝地一年的收入是400元,這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人們為什麼不願意種地,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答案?當然,一年一個家庭能夠獲得超過20萬元的收入,這對於城市的多數人來說,也是一個讓人心動的數字。

問題是,這樣的高收入卻是絕大多數中國農民做夢都夢不到的。人多地少的國情實際上將家庭經營規模在10畝左右與500畝之間劃出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更別想上千畝上萬畝了。這其實也正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瓶頸。

當然,這也告訴我們,雖然一畝地400元的收入微不足道,但如果一個家庭能夠耕種上幾百畝甚至更多的土地,那麼收入也是很可觀的。因為這樣的經營實現了規模效益。要實現規模效益,就要達到適度的經營規模。但是問題來了,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如何才能讓土地向種田能手與大戶手中集中?這些年政府也在不斷努力推進土地的流轉工作,但是收效不大,中國土地的經營規模還是太小,與此對應的是農民的種地積極性也不高,這實在是困擾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因素。農民要將自己的承包地轉讓出去,前提是轉讓之後能夠找到一個讓自己一家人維持生活,而且生活水平能夠不斷提高的事做,以今天中國的諸多政策限制,政府的作為程度,二、三產業的發展水平,能夠為他們提供多少這樣的機會?

央視報道中的主人公老劉,因為耕種了500畝土地,一年的收入超過20萬元,而耕種12000畝土地的老孫,按照一畝400元的收入計算,那就更是讓人垂涎三尺。如此的收入水平當然讓他們眉開眼笑,只是他們只是極其個別的案例,跟絕大多數農民沒有絲毫的關係。我們看到最普遍的是,農民的種地積極性不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很低很低。如何讓絕大多數農民的這種現狀得到解決,這不僅是擺在中國農民面前的問題,更是擺在中國政府與整個社會面前的一個大問題。因此,「農民年收入二十萬」帶給我們的並不是興奮,而是沉重的思考。

      責任編輯:陳大雪
黑龍江農民受訪稱年收入20萬元      [2011-10-08]
韓銀行及證券公司收入將創最高紀錄      [2011-10-06]
美國人收入過去兩年內首次下降      [2011-10-01]
湘益陽市委書記稱年收入8萬元      [2011-10-01]
溫家寶:努力扭轉收入差距 走共富之路      [2011-09-30]
人民日報再談中國稅負 稱財政支出2/3用於改善民生      [2011-09-30]
韓國企業收入增加率兩倍於家庭收入      [2011-09-29]
韓國收入再分配效果低於發達國家      [2011-09-29]
澳門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45%      [2011-09-22]
中等收入家庭住宅購買力指數低至谷底      [201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