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傅瑩:怎樣向西方講中國人的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0-13]    我要評論

傅瑩在演講。圖片來源 CFP

【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在北京採訪外交部副部長傅瑩之後,德國《明鏡》週刊記者蘇珊娜•科博勒對她的個人風格「印象極深」。

「傅瑩舉止雅致、專業,思想銳利。」接受《青年參考》採訪時,蘇珊娜說。

在8月17日進行的這次採訪中,傅瑩談到了中國航母、南海糾紛、達賴喇嘛、艾未未等話題。德文版本被刊登在當期《明鏡》週刊上,幾天後,外交部官方網站發佈了中文版本。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它都引起了許多討論。德國漢堡大學國際媒體中心新聞與傳播研究負責人史代芬•博克哈特讀完報道之後認為:「傅瑩這種自信、雄辯的交流方式,不符合德國人對中國官員慣有的舊印象。在西方社會的語境裡,這個採訪會給讀者一種『中國贏了』的感覺。」

「傅瑩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她是在以一種西方人固有的驕傲口吻同西方人平等交流。」他說。

據悉,為了準備這次採訪,傅瑩先後進行過6輪痛苦的演練,並一度感到非常挫敗。曾在《明鏡》週刊任職的一位德國媒體人士還告訴《青年參考》,接受此次採訪前,傅瑩「甚至拒絕了關係要好的同僚的勸阻」。

為準備這一次採訪,傅瑩演習6次

「這是一個很嚴峻的較量,必須進行大量痛苦的練習。」9月17日下午,傅瑩談及自己進行採訪前的演練時說。當天,傅瑩在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與超過100名老師、學生交流時,詳細介紹了演練的過程。

據參加了這次交流的人回憶,她演講時,不時露出微笑,有時眼睛四下轉動,顯出幾分調皮。但接受《明鏡》週刊採訪前,傅瑩遠沒這麼輕鬆。

傅瑩說,她與外交部歐洲司的20多個年輕人進行演練。首先,同事們分別扮演記者和被採訪者,她在旁邊發現,扮演記者的人個個「比《明鏡》週刊的記者都惡,一個半小時,30個問題,不停打斷,就是要壓迫你作出第一反應」,但他們扮演被採訪者時,都敗了。

後來,傅瑩親自上陣接受這些同事採訪,也敗下陣來。她「很沮喪,苦惱」,一度忍不住埋怨這些下屬:別人不會那麼問啦。

等到第三次用英文練習時,提問者準備了大量問題,結果,傅瑩說,自己非常混亂、挫敗,完全被提問者牽著走,覺得很痛苦。

在外交部,演習一共進行了6輪。不過,等到結束時,傅瑩已經變得很厲害,並找到了訣竅:這麼多內容,得有個筐子裝起來,不能被別人牽著走。

坐在《明鏡》週刊記者蘇珊娜面前時,演習收到了成效。《青年參考》採訪的許多德國媒體人士和學者都覺得傅瑩表現得自信,堅決。德國電視二台早間新聞老牌主持人尤利安娜•海捨甚至一眼看出,「她早有準備,而且受過系統訓練,知道如何應對媒體」。

「我個人的印象是,傅瑩回答問題的時候非常自信,甚至有點刺人(agressive)。」尤利安娜說,「她表達不滿責備時反應迅速,當她轉換話題時,這種經驗就能表現出來。」

這並不是傅瑩第一次接受訓練。剛開始擔任外交官時,她只能自己為採訪做準備,「那是很笨的,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準備」,有時候,她得準備10倍於對方提的問題。

後來,傅瑩開始跟專業的公司交流,接受他們的培訓,內容包括如何佈局演講內容、如何把握節奏、如何抓住聽眾注意力,以及如何利用尖銳問題表達自己立場。

掌握這些技巧後,她還得不斷「痛苦地練習」,並借助團隊的力量。傅瑩在自己的書裡透露,確定演講題目後,她的團隊會根據聽眾的興趣和構成收集資料,並反覆推敲。有時候,在去現場的路上,還在修改講稿。

無論是作為大使還是外交部副部長,這個有著迷人笑容的蒙古族女官員都要接受大量採訪,並在多個場合發表演說。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萊昂內爾•巴伯曾經描述她「是一個爐火純青的職業外交家:有魅力、堅毅、出言謹慎」。

不過,傅瑩告訴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聽眾們,接受採訪時,她也會感到緊張。尤其是坐在電視演播室接受採訪時,她覺得,燈光之下,對方唇槍舌劍的採訪,智力能發揮到70%就不錯了。

「記者的訴求是要難倒你,不要生氣,這是他的職業。」傅瑩說,接受採訪是有風險的,但要表達你自己,就得冒這個險。

對外宣傳不能只說好的,要有平和心態和平常語態

在接受《明鏡》採訪時,傅瑩並沒有完全說服她的德國聽眾們。儘管承認這是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水平的觀點交換」,前來採訪的蘇珊娜同時也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所有事情上都達成了共識」。

在德國《明星》雜誌做了8年駐華記者的亞德裡安•蓋格斯也不同意傅瑩在採訪中表達的很多觀點。不過,對這個中國通來說,傅瑩接受採訪本身就意味著突破。「據我的瞭解,許多中國官員還是很怕媒體採訪,要不就說幾句,要不就是官話套話,盡量避免直接回答問題。」

有熟悉傅瑩的人士透露,作為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國內盡量保持低調,極少接受國內媒體的採訪。

但面對國外聽眾和讀者時,傅瑩卻顯得很主動,也不避諱一些有爭議的話題。9月17日,在回答一個學生提問時,她表示,關於對外宣傳,傅瑩表示「要實話實說」,甚至問題也要說,不能只說好的,卻把問題關起門來解決。

在擔任駐英大使期間,她曾多次在當地報紙上撰文,對西方批評中國的觀點作出回應。一個例子是,2009年,「英國偶像」劇組入駐中國大使官邸社區,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太陽報》報道稱,這一舉動遭到了中國大使館抗議。此事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傅瑩便在《太陽報》上發表文章,宣稱自己「也喜歡看這個節目」,並對幾個流行的選手進行了點評。

「和媒體交鋒,觀眾才是最終的決定者。」傅瑩說,即使把對方狠狠批一頓,佔了上風也沒有用,因為最終要看觀眾是否站在你這邊,贊同你的說法。

2008年4月,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倫敦、巴黎等地傳遞時,遭到當地抗議者的阻撓。4月13日,傅瑩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西方是否在妖魔化中國》的文章。「世界曾等待中國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國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認識中國。」她寫道,「希望西方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努力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更多地瞭解真正的中國。」

2011年,傅瑩將自己在擔任駐外大使期間的演講和文章結集,以《在彼處——大使演講錄》的名字由外研社出版。在書中,她回憶稱,在發表這篇文章前,她主動到英國各家媒體交涉。對方派出總編甚至董事長出面辯論,到最後,對方都會問:為什麼中國方面不提供報道信息?在與《星期日電訊報》座談時,她表示願意為報紙寫篇文章,對方立即同意。

這篇文章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贊同,也有人批評。但傅瑩說,這件事讓她認識到「應及時有效地傳遞中國的信息」。

傅瑩說,她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關於中國人的事,中國人應該怎麼講?在《大使演講錄》的前言裡,她寫道:「我們更需要主動地介紹自己,尤其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和平常的語態。」

「最能清晰地傳遞中國聲音的使者之一」

在一些外國政客和媒體人士眼裡,傅瑩與他們印象裡的中國官員不同。一名德國學者甚至認為,相比而言,她更接近於德國的政治家。

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萊昂內爾•巴伯則覺得,傅瑩不像有的中國政客一樣沉悶。2010年2月,他與即將從駐英大使職位上離任的傅瑩吃過一頓午餐,並在事後撰文對傅瑩做過如下評價:「傅瑩女士很有魅力。但她明白,魅力還可以用作武器。」

在為《大使講演錄》撰寫的序言裡,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更是誇獎傅瑩為「最能清晰地傳遞中國聲音的使者之一」。

曾任中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大使的傅瑩,給很多人留下的公開印象是儀態優雅、笑容燦爛。她在適當的時機送適當的禮物,有時候是一套自己收藏的中國糧票,有時候是家鄉的蒙古族音樂碟片。

作為1949年之後中國外交部第二個女性副部長,出生於呼和浩特的傅瑩經歷豐富。她曾經在新疆建設兵團插隊,從事對女孩子來說極其繁重的勞動,因為沒有肉吃,她至今對母親當時請自己吃的一頓羊肉記憶猶新。後來,她在工廠裡做過播音員,到英國留過學,也擔任過鄧小平的翻譯。

她出言謹慎,有時會因為思索而暫時停止回答提問。但在一些公開場合,她並不避諱談論中國的一些歷史問題。在接受巴伯採訪時,她提到自己在文革時的遭遇,並且「眼裡閃著一絲淚光」。

有很多場合,她都會圍著一條絲巾。在剛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時,國內曾有媒體形容她「容貌秀麗,溫文爾雅,剛毅果斷,說話柔聲細語,充滿了東方女性所特有的嫵媚」。一些與她有私下接觸的人也告訴《青年參考》,她待人坦誠溫和,很替人著想,考慮周到。

不過,也有人在讀過與傅瑩有關的報道後,得到的印象與此相反。讀完發表在《明鏡》週刊上的採訪後,一名德國教授的印象是,她過於直率。而德國自由撰稿人馬庫斯•王采克則說:「我覺得傅瑩在回答問題時過於嗆人了。」

      責任編輯:晨彥
緬將釋6359囚 冀西方解除制裁      [2011-10-12]
西方完善攻擊中國的技術      [2011-10-11]
中俄護著敘利亞 西方不滿      [2011-10-08]
阿戰10年反思:西方自負受挫      [2011-10-08]
西方擔憂普京要建「新蘇聯」      [2011-10-06]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國家統一才能擺脫西方牽制      [2011-10-04]
西方專家稱華已成海洋軍事大國      [2011-10-03]
伊朗海軍宣佈建航母引西方關注      [2011-10-03]
美學者稱西方完善攻擊中國技術 以人權問題掩蓋      [2011-10-02]
西方媒體借達賴簽證「攪和」南非副總統訪華      [20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