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瀟湘晨報報道,就在「地溝油」人人喊打之際,另一種問題油——「潲水油」也浮出水面。
重慶九龍坡區近期破獲的「潲水油」大案表明,不法商家把喂牲口的「潲水」提煉成食用油,除了骯髒不堪外,還面臨和「地溝油」一樣的檢測難題——其多項指標竟可達到或接近食用油相關檢測標準。
辦案民警表示,在懲處依據上,目前尚無明文規定「潲水油」是有毒有害食品,這給嚴懲不法商家造成困難。據新華社電
如何銷售 以「調和油」名義銷往農貿市場
「潲水油」是從俗稱「潲水」的餐廚廢棄物中提煉而成的。前不久,重慶九龍坡區警方聯合行政執法部門,摧毀了一橫跨重慶、四川、雲南、河南、湖南、貴州多省市的「潲水油」產銷鏈,其產量足以危害2600多個家庭一整年。
記者發現,這種油從潲水桶到餐桌,只需經過收集、粗煉、中轉、精煉、銷售五個環節。
以不法商家曹先合為例,他從2009年開始經營「潲水油」,從重慶大學城等地的食堂、餐館大量收集潲水,先後在重慶沙坪壩區和九龍坡區開設地下「潲水油」作坊。辦案人員說,潲水在作坊裡經過熬煮,較重的殘渣會沉底,鍋中的油質經過抽取,就變成了「潲水毛油」,賣給下家。
中轉環節以商人徐科為代表。從2005年開始,他從重慶等地收購「潲水毛油」,銷往外省從中牟利。
精煉環節一般在專業煉油廠,例如重慶永川「冠南豐碩油脂加工廠」,用專業設備對毛油進行多道工藝處理,製成成品「潲水油」,銷給當地一些糧油食品公司。糧油食品公司則以「調和油」名義銷往農貿市場。
「潲水油」的危害面究竟有多廣?記者瞭解到,僅僅曹先合一家就累計煉出「潲水毛油」120多噸,能製成約80噸「潲水油」。
合格之謎 不法商家能自行檢測一些指標
記者在九龍坡區警方端掉的一個「潲水毛油」製作窩點看見,作坊是廢棄養豬場改成的,砌有多個巨型水泥池,大的面積近10平方米,專門盛放用於煉油的殘羹剩飯,花花綠綠,明顯腐敗霉爛。旁邊還有直徑約兩米的大鍋,上面沾滿穢物,專用於熬煮「潲水」。現場污水橫流,酸臭味刺鼻。
附近村民說,黑窩點開工後惡臭難聞,大伙常被熏得難以忍受,家裡蠅蟲成災。記者看見一位村民現場取出一張20厘米見方的捕蠅紙,不到半小時就粘了黑壓壓一層蒼蠅。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潲水油」在某種意義上居然是「合格」油。辦案人員告訴記者,和「地溝油」一樣,「潲水油」也面臨檢測難問題。目前食用油檢測標準主要包括酸價、過氧化值、溶劑殘留量等幾項。九龍坡區辦案人員說,不法商家能自行檢測酸價、過氧化值、溶劑殘留量等指標,通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臭等多道工藝,美化產品的氣味和口感,在餐桌上難辨真偽。
懲治之難 無明文規定「潲水油」有毒有害
不法商家之所以挖空心思炮製「潲水油」,原因在於其高達百倍的暴利。
案件顯示,從食堂、餐館回收潲水的價格很低廉,有時只是象徵性給點錢,而煉出「潲水毛油」就能賣到約3000元一噸,扣除燃料、場地、人工成本後,暴利可達百倍。中間商購進「潲水毛油」後,以每噸約5000元的價格賣出,每噸又能賺上一兩千元。
下級煉油商的利潤空間也很大。案情顯示,煉油商每購進一噸「潲水毛油」,大約能煉出0.7至0.8噸成品「潲水油」,售價可達每噸八九千元,變身成農貿市場的散裝「食用油」後,零售價可達每噸近萬元。
重慶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教授丁新正說,違法犯罪的利益誘惑越大,就越要給以足夠威懾,依法嚴懲,否則難以斬斷毒根。目前對於「潲水油」的具體危害還缺乏明確說法,亟待組織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對食用油的檢測標準也應盡快加以完善。
辦案民警表示,在懲處依據上,目前尚無明文規定「潲水油」是有毒有害食品。在定罪時,必須認定其「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或是「有毒有害」。而相關鑒定部門只能對「潲水油」的一些具體指標進行量化鑒定,很難認定其「有毒有害」,這給嚴懲不法商家造成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