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西方媒體選擇性失明曝社會矛盾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0-2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自9月17日以來,一場名為「佔領華爾街」的民眾抗議活動從紐約爆發,聲勢日益浩大,成千上萬的民眾走向街頭,將矛頭重點指向華爾街的「貪婪」,政府「不負責任的放縱」,以及高失業率、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目前抗議浪潮已席捲全美,並蔓延至西方多個國家。

不過,頗為弔詭的是,對於這場近在眼前的「新聞」,一向標榜客觀公正、資訊發達的美國等西方主流媒體,卻心有靈犀地集體「低調」與「克制」起來。運動剛開始時,美國媒體一度噤聲。到運動升級時,媒體的報道數量和份量也依然十分有限。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表明,在運動的第二周,相關報道僅佔美國全國性媒體報道數量的1.68%。10月15日,運動在西方多個國家發起大串聯時,支持者發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整天都在播放無關緊要的時尚節目和重播專題節目」,沒有任何有關「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直播,「只在新聞時段提及了抗議示威活動,不過這些報道也主要集中在羅馬『佔領華爾街』聲援運動演變成暴力騷亂」。

瀏覽美國主要媒體,有關「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報道,數量少是一方面,而報道立場與文本寓意上的偏向更加耐人尋味。「是抗議還是騷亂?」、「抗議的目標清楚嗎?」,《今日美國》等紙媒在並不顯赫的版面位置上,用如此「顯赫」的標題發著詰問。敲著架子鼓、身著小丑服的「示威者形象」,更是讓電視畫面和圖片新聞青睞有加。示威活動儼然成了一場嘉年華或嬉皮士聚會,一個原本嚴肅的主題就這樣「被娛樂化」了。面對抗議者對電視台連續多天都沒有相關報道的投訴,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聲言「參加人數有限、沒有名人參與、沒有影響城市運作、也缺乏清楚目的」,一句話——「沒有新聞價值」。

那麼,這些西方主流媒體心中的「新聞價值」究竟在哪裡呢?看看同時期的報道吧:敘利亞局勢、也門騷亂、阿富汗問題,還有人民幣匯率、美中貿易爭端等等,個個都是濃墨重彩、「深度」解析。一位紐約的網友在「佔領華爾街」官網上留言,「開羅解放廣場的時候,他們(媒體)24小時直播;輪到紐約時報廣場的時候,他們卻裝聾作啞」。

長期宣揚所謂新聞和言論自由的這些西方媒體再次戴上「有色眼鏡」,患上「選擇性失明症」:在西亞北非等地煽風點火,卻對自己國內的抗議活動偃旗息鼓;不去深究與拷問自己國家的政經體制痼疾,卻熱衷炒作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瑕疵與問題;只願打探遠處的事情,自己的「探照燈」下卻常常是黑的。

隨著美國傳媒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劇,各大新聞電視網、報系越來越集中在跨國傳媒集團或商業集團旗下,很多媒體本身就是「華爾街」的一分子。曾有調查顯示,11家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司制媒體,與美國1000家最大企業中的144家有著直接聯繫,互派董事。「利益至上」、「同呼吸共命運」的市場法則讓媒體在批評或調查其所屬集團時不得不有所保留。正如一位示威者所指出的,正是因為示威者所反對的「1%」掌握著媒體,他們才不願意讓人們知道「華爾街運動」的意義在哪裡。在商業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廣告商帶著媒體去精準鎖定的那些最有消費能力的受眾,娛樂化、碎片化的新聞成了成本最低、最易賺錢的地方,而嚴肅性、針砭性問題的探討空間卻越來越窄,公眾全面瞭解各階層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平台越來越小。近些年來,反恐、國家安全更是成為美國傳媒的宏大語境,美國政府、媒體所有者、市場力量對媒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主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受到強大挑戰,媒體的意識形態色彩更加濃厚。

      責任編輯:Winnie
美對台軍售政策被賦予新的使命      [2011-10-24]
拜登促國會通過就業案重振美國      [2011-10-23]
美國務卿推「新絲綢之路」計劃      [2011-10-23]
美媒嫉稱我軍艦訪「美國後院」是外交魅力攻勢      [2011-10-23]
奧巴馬稱美國重新領導世界      [2011-10-23]
伊拉克總理說美國撤軍不會對伊安全形勢有大影響      [2011-10-23]
俄羅斯禁止多名美國官員入境      [2011-10-22]
美國政府要求也門總統立即進行「權利轉交」      [2011-10-22]
外媒:美國未富對大富「內戰」      [2011-10-21]
外媒:美國網戰能力仍領先中俄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