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北京晚報報道,本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了美軍在澳大利亞的永久駐軍計劃。從明年中期開始,美軍將在澳大利亞部署一個連(200多人),5年內增加到2500人。空軍戰鬥機和核動力航空母艦也將頻繁出入澳大利亞,並逐漸擴大在澳軍事活動。
自「二戰」結束後,美軍在全球部署重兵。蘇聯解體後,單極獨大的美國,海外駐軍數量有所減少,但仍保持著一個驚人的數字。近來,美軍駐外部隊調度頻繁,也給世界帶來了五花八門的爭議。就讓我們來掃瞄一下,「霸王」的海外駐軍分佈。
傳統駐軍
三大戰區 各扼其險
美軍的海外駐軍,從傳統上主要有三大戰略區,第一個是歐洲、北非、中東戰略區,第二個是東亞、太平洋戰略區,第三個是南、北美洲戰略區。
第1戰區
歐洲、北非、中東
佈局方正 五路俱全
美軍最看重的戰略區是歐洲。冷戰初期,美蘇以東西德國為界,中分歐洲。歐洲也就成為美蘇爭霸的最關鍵對峙線。面對前蘇聯機械化部隊的洪流,西部歐洲各國岌岌可危。為了庇護自己的盟友和勢力,美軍在歐洲駐軍數十萬,修建了大量基地,包括防禦導彈基地和核導彈基地,從而對前蘇軍可能的西進構成威懾。兩家的爭霸把歐洲變成了一個大軍火庫。
冷戰結束後,歐洲的警報解除,駐歐美軍大幅度減少,但依然保持龐大的戰力。此時,歐洲則成為美軍最重要的海外兵營。美軍從這裡出發,向東歐、北非、中東等處擴充勢力。比如打伊拉克,就是把歐洲基地作為後勤和調度中心。
如今,歐洲、北非、中東地區美軍佈局方方正正,東南西北中五路俱全。駐軍總數達10多萬人(不含伊拉克駐軍),其中半數在德國等中歐地區居中策應,南線有希臘、意大利基地群控制地中海並封鎖黑海,東線有中東、北非基地盤踞中東監視印度洋,西邊的英國基地群和北邊的北歐基地群則作為二線增援。依靠歐洲、北非、中東戰略區,就確保了美軍在歐亞大陸的勢力,並把大西洋變成了美軍的「內海」。
第2戰區
東亞、太平洋
以多重「島鏈」分割太平洋
東亞、太平洋戰略區是美軍的另一隻「拳頭」。如果說歐洲戰略區的基地特點是密集部署,那麼亞太地區的美軍,則是以多重「島鏈」的形勢,層層分割太平洋,使得前後戰線彼此呼應。
其中第一島鏈,北起阿留申群島,經日本、菲律賓,也包括中國台灣地區,其陸上橋頭堡則在韓國。第二島鏈則是以關島為核心,包括大洋洲附近基地群,作為第一島鏈的後援。在後方,還有夏威夷群島上的基地作為支持,同時也是美國西部國土防禦的前哨。在該戰略區,美軍過去的任務是遏制前蘇聯的太平洋艦隊,現在則帶有維持勢力和圍困中俄的味道。該戰區美軍目前部署有10多萬人,半數以上在日、韓兩國。
第3戰區
南北美洲
「後院」負責預警和支援
至於南、北美洲戰略區,那是美國的後院。早在19世紀,美國總統門羅的宣言,就提出了所謂「美洲體系」,宣告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此後為了確認這一利益,美國還曾發動美西戰爭趕走西班牙。
「二戰」後,「孤立」的美洲很難被他人染指,本地一群第三世界國家,也威脅不到它多少。所以美國在美洲的境外駐軍並不多。北面的加拿大、格陵蘭基地群主要負責對亞太戰略區的預警和支援,南面的拉美基地群則主要是訓練基地和反潛防線。這一戰略區還有發生過虐囚醜聞的關塔那摩基地。
臨時駐軍
耀武揚威 說走還留
除了前述三大戰略區的系統基地群,「二戰」後美軍還在海外進行過多次軍事行動和局部戰爭,導致規模不一的臨時駐軍。
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戰爭,使美軍在這兩個地方駐軍都多達數十萬。朝鮮戰爭結束後,美軍至今還在韓國屯兵數萬人;而越南戰爭則以美國失敗收場,數十萬美軍快速地撤離越南。九十年代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投入四五十萬兵力,這支大軍戰前在波斯灣地區待了半年,戰爭結束後,其中相當部分也停留在當地。
想方設法在伊拉克
留下幾千名「教官」
進入21世紀,美軍又先後對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區大舉用兵,並順理成章地留下大批部隊。美軍在伊拉克駐軍人數隨著當地局勢變化增減起伏,在2007年一度達到17萬,比投入戰爭的兵力還多。
2010年,美軍宣佈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主力部隊撤回,只留下四五萬人「協助穩定局勢」。該批部隊也將在2011年底全部撤出。前不久美國和伊拉克方面就此事還在扯皮,美軍想再留下至少幾千人作為「教官」,伊拉克方面不同意。
在阿富汗兵力是
最初參戰的兩倍
美軍從伊拉克逐漸撤出的同時,在阿富汗的駐軍卻不斷增加,從奧巴馬在2009年底增兵3萬以來,如今美國在阿兵力已達10萬,幾乎是最初參戰部隊的兩倍。2011年美方宣佈明年開始撤軍,2014年全部撤出阿富汗;至8月又宣稱將建立長久基地,留下數千美軍直到2024年,「其實不想走,其實很想留」的心態一覽無餘。
上述海外駐軍,幾乎都是美軍全球耀武的結果。在一個地方,打完一場戰爭,拔除一個不友好的勢力,而且留下一支軍隊,扶持親近自己的勢力。對伊拉克的痛打和駐軍,把波斯灣這個石油盆地徹底納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而在阿富汗對塔利班的追剿,則分明是往中亞地區插入觸角。
近期變動
兵力稀釋 地域擴展
在與前蘇聯爭霸的高峰期,三大戰略區海外駐軍高達100多萬,占美軍總數的三分之一。此後隨著冷戰淡化,在逐步削減。不過即使到今天,美軍海外駐軍仍達四五十萬,佔其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人數減少
武裝加強
人數雖然減少了,武器裝備和快速反應能力卻在加強,美軍在全球的強勢,大大超出冷戰時期。當初老美的駐軍以防禦前蘇聯為主,朝鮮戰爭碰了個頭破血流,越南戰爭時忌憚前蘇聯和中國,對北越轟炸都不敢盡全力。世界第一流的軍隊,也就敢欺負下格林納達、巴拿馬這樣的彈丸小國。然而進入單極世界後,毫無顧忌,打伊拉克,打阿富汗,都是敢於不管國際輿論、盟國反對動手的。
讓對手頭疼的
就是我喜歡的
除了這種直接動刀子的駐軍,另一類重要行動是逐步向原先蘇聯的勢力範圍推進,建立基地,駐紮軍隊,填補真空,並給重新抬頭的俄羅斯增加牽制。比如東歐門戶波蘭,美國在2010年派駐首批導彈部隊,並於2011年確定長期駐軍計劃。這在俄羅斯看來是「不穩定因素」,但在美軍看來,對手頭疼的就是我喜歡的,就這麼著了。
所以近年美國海外駐軍整體態勢,部隊數量削減,但佔據的地域卻在擴充。美軍追求的是用高新軍事科技和有效的協同調度,更加柔韌的運用現有兵力,從而達成遏制對手,穩固擴張勢力範圍的目的。
以亞太地區為例,將8000駐軍從第一島鏈的沖繩調到第二島鏈的關島,表面上是回撤,但收回拳頭有時反而是出招的預備手。果然,澳大利亞的駐軍來了,和菲律賓的軍事演習要加強了,和宿敵越南也開始聯合演習了……歐洲戰區的向東延伸,亞太戰區的向西延伸,環抱地球的兩條長臂在印度洋實現合圍。被包在這合圍中的國家,或許會有很多不舒服的吧。
關鍵詞:美國軍嫂
離婚率高達56%
家庭的穩定性對於軍隊的穩定十分重要。美國每年都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資金用於軍人同家屬的交流,但是美國陸軍對三個軍事基地所做的一次調查表明,軍人家庭的離婚率上升到56%。國防部做的調查表明,美軍各軍種在過去20年裡,酗酒軍人的人數不斷增多。
據美國防部的統計數字表明,美國約有130萬名現役軍人,軍人家屬人數高達200多萬人;在已婚的55%的軍人當中,有45%的軍人都有孩子。美國的軍人駐地隨時都有可能輪換,因此,每個軍人家庭幾乎每三年就要搬一次家,而文職軍官輪換則更頻繁一些,幾乎每兩年就要搬一次家。
關鍵詞:治外法權
在海外胡作非為
美國霸權以遍佈全球的美軍基地和駐軍來「投射」,而這些海外駐軍在當地享有各種程度的「治外法權」,作奸犯科之後受到美軍當局全力保護,很難受到當地法律和法庭處置。
美國大兵在海外胡作非為,最主要的便是尋花問柳和性犯罪。尤其在相對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美軍士兵競相「買春」和姦污當地婦女。大約從朝鮮戰爭開始,美國大兵在亞洲駐地尋歡作樂,產生了大量「結晶」。著名作家賽珍珠因此發明了一個新名詞「美亞雜種」,專指這些大多數「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一看就知道是美國大兵留種的後代。主供美軍大兵消費的「無煙工業」及其生產的美亞混血兒,其實是韓國反美民意的重要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