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出新招對付「中國模式」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1-2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競爭中立」,這是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能源和農業事務的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不久前在紐約外國記者中心舉行的發佈會上提及的概念。根據霍馬茨會後對記者的解釋,「競爭中立」的意思是使競爭不受外來因素的干擾,其核心是對現有國際經濟規則進行更新和調整,以「彌補現有的國際經濟規則無法保證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公平競爭的缺陷」。

挖出所謂來自中國競爭力的威脅

美國為什麼提出「競爭中立」概念?競爭受到了哪些「外來因素」干擾?「競爭中立」又如何排除「外來因素」干擾?記者圍繞這些問題調查後發現,最近半年多來,霍馬茨曾在多個場合提及「競爭中立」,而他提出這個概念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中國模式的挑戰」。

提出「競爭中立」有一個潛台詞,即認為中國模式對美國的經濟、安全和世界影響力以及國際經濟秩序已經構成直接、重大威脅,「競爭中立」將使中國的國有企業不再因與政府的各種聯繫而具備特殊的競爭優勢。

霍馬茨曾表示,冷戰結束後,以國家為後盾的企業如國有企業、主權基金等進入了市場,且競爭力越來越強,已成為全球強有力的競爭者,其發展速度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變得更快。中國在這方面最為成功。具體表現為中國國有企業借力政策支持,實現了規模經濟,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銷售和投資新技術的能力,進而提升了總體競爭力。與此相對應,美國公司不僅在中國市場與中國國企競爭處於不利境地,而且在美國市場甚至第三國市場中也面臨被動局面。由此他得出結論,中國模式「扭曲」了競爭,並在多方面對美國的就業和競爭力構成了直接威脅。不僅如此,他還認為,中國模式對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構成了嚴峻挑戰。他在幾次演講中均表示,開放市場和私人資本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關鍵,這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已成為世界共識,但這種共識正面臨國家資本主義的挑戰。許多國家不遵從西方的自由模式,比如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資源,能有力地幫助國有企業增強競爭力,甚至不需要外來投資。

據霍馬茨透露,「針對所謂中國模式對我們的競爭力和全球體系的挑戰,國務院最近進行了很多思考」。他最近在華盛頓美中商會的一次演講中稱,美國正在經合組織內與其他成員國和經合組織秘書處,對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進行重大調整,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更新現行國際經濟準則,特別是針對中國國有企業制訂「競爭中立框架」。該框架包括一整套政策建議,從稅收中立、債務中立、規則中立、保證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利潤率具有可比性、保證國有企業的價格形成方法反映實際成本等方面入手,確保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能夠公平競爭,從而解決國家資本主義對公司治理、貿易、投資和競爭等帶來的問題。美國希望通過確立新的遊戲規則,來避免中國等國家利用各種刺激手段使競爭力向國有企業傾斜,以實現美國的競爭政策多邊化並適用於解決中國國內爭端,同時更新經合組織現有的國企公司治理指導原則。據悉,該框架的部分起草工作目前已近尾聲。霍馬茨認為,美國及經合組織其他成員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並做出了政治承諾,這將保證起草工作不久就能完成。

意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模式優勢

為了向更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推行「競爭中立」政策,美國還準備積極參加聯合國貿發會議,同中國展開兩種經濟模式的論戰,爭取更多的非經合組織國家支持。在霍馬茨看來,中國等倚重「國家資本」的國家視聯合國貿發會議為推銷其模式的重要場所,國家主導產業政策已成為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主題。對此,美國不能袖手旁觀,必須積極參加會議,宣傳自由資本主義模式的優勢,強調公平競爭將為各國帶來新的機會。此外,美國還將利用聯合國貿發會議這一平台,爭取更多非經合組織國家的支持,促使其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認識到,贊成和實行國有企業制度對他們是不利的,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與擁有更多資源的中國競爭。

與此同時,美國還積極爭取將「競爭中立」內容寫入雙邊或區域性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將針對國有企業制定專門的章節,以重點解決投資方面遇到的問題,力求通過新的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在促進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同時,為今後的貿易自由化在關稅和非關稅方面(如知識產權保護)確定更高的新標準。

近年來,美國政府官員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世界需要制定和更新國際經濟規則與規範,以解決國際經濟領域出現的新問題。10月14日,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講,可以說是對美國政府有關立場的進一步闡釋。她明確提出,要建立「公正、自由、透明和公平」的全球體系,並呼籲「經濟價值觀相同的國家需要制定和落實新的協定和機制,以確保公平競爭」。

點評

張宇燕(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也就是說,市場在中國已經成為配置資源最主要的途徑。中國的國企絕大多數都是上市公司,它們必須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必須按照市場的原則運營。換言之,市場已經成為國企最強有力的約束條件。中國的改革開放伴隨著民營企業的迅速成長。在今天的中國,國企以及國有控股公司的產出大約只佔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30%,同時,非國有經濟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專利發明的65%,技術創新的80%,進出口貿易的85%以上。由此看來,說國企在中國一家獨大是嚴重違背事實的。

當一種文明或一個國家發現自己處於衰退週期時,它通常會做出兩種反應:其一是捫心自問,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完美或乾脆做錯了;其二是尋找替罪羊,詢問是誰讓自己陷於如此境地。顯然,第一種反應是出於積極向上的態度,而第二種反應卻選錯了方向。大多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者都認為,美國不僅仍舊是最強大的國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最擅長在挑戰面前發揮自身潛力並發展壯大。美國今天對來自中國的競爭更多地做出第二種反應,即通過制定「競爭中立框架」來維持、鞏固和擴大自身的競爭優勢,倒真是讓不少中國人對美國的自信和美國的未來產生了一些其他想法。

劉友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美國高官的言論是個偽命題。在所謂「公平競爭」問題上,罔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履行相關承諾所取得的進展;在商品市場開放領域,罔顧中國對外國公司全面開放的基本事實;在投資領域,罔顧中國對所有外資開放的基本事實;在貿易領域,罔顧美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最大的受益者這一基本事實,美國方面不時依據過時的經貿理論,依據有選擇的數據對中方提出莫須有的指控。

從戰略上看,「競爭中立」論旨在推動修改國際經貿合作規則,以期削弱中國不斷增長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領域的比較優勢,抬升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門檻。為此,美國正在積極拼湊國際聯盟,為其通過多邊途徑「修理」中國提供輿論和法理支撐。

從政治上看,美國提出「競爭中立」論,旨在「應對中國模式的挑戰」。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模式受到國際社會質疑,導致美國經濟地位衰微,致使對中國經濟依存度進一步增加。美國深感中國的加速發展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構成了現實的挑戰,於是再度編造「證據」,轉移國內民眾對政府經濟工作不力的視線。

從經濟上看,美方提出「競爭中立」論,旨在迫使中國超越發展階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迫使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為美國公司憑借強大的競爭優勢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提供輿論支撐,為美國擴大對華貿易提供政策鋪墊,為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去」製造方便工具。

朱峰(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的國有經濟是否造成不平等競爭關係暫且不說,中國的民營企業華為目前也在接受美國的調查。美國所謂的公平和平等,只是自以為是的偏見,實際上是在強人所難,不過是單方面追求美國經濟競爭力的結果。

其實,歐洲在上世紀80年代也很流行國有經濟。每個國家現存的經濟成分或者經濟政策都是由其經濟發展的程度和現實需要所決定的。

      責任編輯:郁文
華盛頓曲解中國模式 誰在搞不公平競爭?      [2011-11-24]
中國模式將隨「十八大」走強      [2011-11-10]
專家:中國模式魅力港台應接受      [2011-10-12]
外媒:美支持印 對抗中國模式      [2011-07-20]
人民日報刊文肯定中國模式 稱其核心為中國制度      [2011-07-05]
英資深媒體人肯定「中國模式」 稱其具有不可複製性      [2011-06-27]
內地作家:奧巴馬受中國模式震動      [2011-04-10]
「lianghui」成外媒熱詞 中國模式受關注      [2011-03-03]
原特首顧問葉國華評說中國模式      [2011-03-03]
印媒稱美支持印抗衡中國模式      [201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