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國際在線報道, 2011年12月2日下午2點,外交部舉辦第五屆「藍廳論壇」,主題為「新形勢下的中歐關係」。本屆論壇由外交學院和外交部新聞司聯合主辦,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主持論壇,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做主旨演講。以下是部分演講內容:
傅瑩:
我今天很榮幸應邀到這裡做藍廳講話。今天北京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對氣候和農業來講是好事,但是對大家的出行造成不便。剛才很多使節和記者在路上都耽擱了,感謝你們仍然能夠出席今天的活動,我也很高興看到台下那麼多熟悉的面孔,在年底以前能夠有機會跟大家用這種方式交流,我也很高興。
在接近年底的時候,回顧今年國際形勢,看上去好像有點亂,也比較動盪。今天我的任務不是要展開來講國際形勢,但是我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2011年國際格局和經濟形勢發展當中醞釀的一些變化,都會以非常獨特的方式記錄在歷史上。今年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和歐洲有關聯。在這個過程當中,中歐關係、中國的角色也接受著新的審視和檢驗。
我最近接觸到從歐洲來的同事們,問的最多問題就是中國現在怎麼看歐洲?中歐關係要向哪個方向發展?今天,我就想側重談一下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歷史談起,如果能夠翻開中歐關係的檔案,可以看到,1974年的時候,毛澤東主席當時對英國的前首相希思說:「你們歐洲強大起來,我們高興啊」。1987年的時候,鄧小平總理會見荷蘭首相呂貝爾斯,他說:「歐洲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地區。」儘管幾十年來歷經風風雨雨,中國重視歐洲、支持歐洲和致力於促進中歐合作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
今年5月,胡錦濤主席對來訪問的范龍佩主席說:「一個經濟穩定、繁榮發展的歐洲,對世界和中國都有好處」。我們都記得,歐洲國家是西方陣營內率先與新中國展開接觸的,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當中的重要合作夥伴。中國與歐共體建交時雙邊貿易額只有25億美元,現在由27個國家組成的歐盟,跟中國的貿易額達到了4800多億美元,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地和最主要的投資方之一。歐洲國家也從中國的快速發展當中獲得豐厚的回報,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平均每年我們從歐洲進口1000多億美元,為歐洲創造100多萬個就業崗位。歐洲在創建和完善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有豐富的經驗,對全球市場的形成,對現代法律制度和各類國際規則的建立有很多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把歐洲作為學習借鑒的對象。
例如,我們利用中國和德國法治國家對話的成果,完善了自己的一些法律法規;在中國汽車尾氣排放採用的是歐洲的標準。歐洲一體化的經驗對於推進東亞地區合作也有借鑒意義。中國和歐盟是在2003年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現在雙方已經形成多種層次和多種形式的對話機制,涵蓋了60多個領域。正如溫家寶總理講的,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始終把同歐洲的關係作為外交的一個戰略方向。
我自己對此是深有體會的,我參與對歐工作的這兩年,正好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深化的時間段,而中歐關係不僅沒有倒退,反而迎難而上,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新的水平。比如說今年,中國和歐洲在國家層面的互相級別和頻率都超過往年,應對危機成為增進領導人關係的紐帶。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等多位領導人在雙邊、多邊多次與歐洲國家和歐盟領導人就形勢和對策深入的探討,彰顯了中國對歐洲的真誠關心和支持。 |